笔者:这就如同企业战略转型一样,当原有增长来源优势转化为劣势,企业就要调整业务结构,寻求高附加值的新业务、新业态来获得新的增长来源。确定了新的增长来源,相应地就必须据此配置资源要素,城市经济的转型也是同样道理。在你看来,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将呈现什么趋势呢?
裴长洪:我概括了几点。第一是经济虚拟化的趋势。大城市的中央商务区和“楼宇经济”,实际是要求以货币资本和科技知识来替代土地资源的经济,没有足够的货币资本和科技知识难以实现最集约使用土地空间的目的。由于城市经济以服务经济为主,服务产品是主要的产出内容,服务产品往往没有物理形态,没有实体外观,它的使用价值难以用数量单位来衡量,因此,服务产出的衡量单位只有价值量,这就使都市经济成为货币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生产中心,货币经济和虚拟经济也成为都市经济的基本形态。第二是消费的转型与升级趋势。随着都市中心区非生产人口居住率的下降,这里的消费形态也随之转型,与居民生活消费相关的区内消费类型逐渐退居次要,或者转型为商务消费、会议消费等生产消费形态。与“楼宇经济”功能相关的生产消费以及区外消费的类型和内容不断增加,包括对中间投入品的消费,对各种相关服务产品的消费以及对知识、信息的消费将成为都市中心区的主要消费形态。随着城市中心区的消费快速增长,城市中心商业街区以及商业中心的扩大,使各类商业企业不断聚集,促进了城市中心区作为商业消费中心的形成,展示了该中心区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第三是服务产业化必然扩及传统的“非经济领域”。现代城市的就业人群必然是以服务业从业人员为主体,服务业的白领和蓝领职业群体基本替代了传统意义的产业工人阶级,成为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劳动者,而服务业人力资本构成的提高,使服务业的普通劳动与管理劳动的界限日益模糊。当现代服务业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领域,服务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者的时候,服务产业化必然扩大到教育、医疗、健康救助、文化传播等传统意义上的“上层建筑”领域,使这些行业中的某一部分产业化,并可以计算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否则,怎么解释这么多人的劳动如何与传统意义的工人和农民的劳动相交换呢?第四是公共服务部门成为就业的必要渠道。现代城市由于人口的集聚,产生了大量公共管理活动,多数是以政府管理的面目出现。公共服务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既需要相应的从业人员,其创造的公共产品也应计入社会总产品。公共服务范围的扩大和功能的增强是现代国家政权运作的普遍规律,也是政府职能延伸的重要方向。所以,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应当成为居民增加就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