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格 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新加坡大学建筑系咨询委员会主席。1989年任新加坡重建局局长与总规划师,在他的领导下,重建局完成了新加坡概念图的调整方案。
建筑特色 不需要模仿
从外国人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建筑非常出色。国内乡村,老外非常喜欢,但是中国人觉得这房子没有水、电,觉得是羞耻,巴不得搬走。这是理念的严重偏差!其实外国人来中国是看传统建筑,有中国传统精髓的建筑,现在类似建筑越来越少了。
现在,很难找到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书。年轻的中国建筑师,如果真的想体现中国建筑的精神,怎么学?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中国建筑阴和阳的对接非常明显,而且是非常巧妙的结合。西方这方面不是那么讲究,但是中国很讲究,所以这方面不容易。
西方的建筑学谈到黄金比例为8:5。你们去看看中国的建筑,有哪一个地方是8:5?没有。估计中国建筑的比例大概是在6:2或者是7:2,门窗都是很瘦很高的,这本身就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你不需要模仿别人,把这个比例的精神抓出来,其实就有明显的中国建筑的特色了。
建筑设计缺乏推动力
现在中国建筑设计有很强的”拉“动力,但”推“的动力很弱。大家受消费社会的影响严重,觉得每一个建筑都要有特殊的形象。其实建筑不是服装,服装每一季可以换款式,如果不好看可以丢掉。可是建筑不能够说看着不喜欢,建了以后不喜欢就不用了,不可能。所以建筑的审美是跟广告设计和服装是不一样的。但在这个”广告社会“,我们的建筑要像服装一样做,所以变成了一种形象的,非常注重形象的工程。所以这是一个不完善的,不理想的拉动力。
”推“的动力很弱,许多建筑师没有得到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工作。忽略了建筑最本身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要解决功能上的需要,第二要跟环境结合。我个人觉得,我做每一个建筑,不但本身要做到功能好,形象好,而且要为周围的环境带来好的影响。现在是过分的去做建筑,而没有看到周围的环境。
望学者整理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在当天的论坛上,现任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新加坡大学建筑系咨询委员会主席的刘太格,也表达了他对当前中国建筑的看法:”从一个外国人角度来看,中国的传统建筑是非常有特色的,但是中国人自己却把它抛弃了。“
刘太格说,他很赞成何镜堂对中国目前建筑发展的认识,”现在中国建筑有个拉的动力,还有个推的动力。拉的动力来自消费力,不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都受到社会消费的影响。但是推的动力不足。推动力来自建筑师,需要花时间研究文化,但这正是现在中国建筑师缺少的。“
刘太格认为,巨大的社会消费力,让建筑也成为消费品,”建筑和广告、服装不同,服装、广告可以每季度不停变换,不喜欢可以丢掉,但建筑不可以,它年限很长,具有延续性,但很多人却忘记了这一点。“他认为,现在很多人忽略了建筑本身的意义,”建筑的根本是功能性,但现在很多人只注重建筑形象。“
谈到中国传统建筑,刘太格说,有些地方真是让他喜欢得”想哭“,”但是中国建筑师却在抛弃这种传统,这是严重的误差。“刘太格对当代中国建筑界提出了一个建议,”现在中国的建筑学生学习西方建筑理论居多,但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书籍却找不到,这样很容易让年轻的建筑师缺乏依靠,不知道如何体现中国建筑精神。“他建议,希望中国建筑学者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梳理,并形成理论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