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上午,应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邀请,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出席了“第十八次全国发展改革系统研究院(所)长会议”,并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改革政策研究”为题作了主题发言。李铁主任围绕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认识国际城镇化规律和我国城镇化发展特点、当前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改革难点以及可能的政策建议等内容精要地进行了阐释。
以下是发言实录:
我大概讲四个方面的想法:一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二是认识国际城镇化规律和我国城镇化发展特点;三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改革难点;四是可能的改革建议。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
从2011年开始,我国的城镇化率到了51.27%。这个影响是很大的。对我们自己来说,可能未来城市在中央决策中占有主导地位,不象原来,农村人口还有大多数。但是,国际上的担心却是特别大的。今年5月份我们在组织中欧城镇化高层论坛的时候,我到欧洲去,大家都说,中国的城镇化有6.9亿的城镇人口,这预示着什么?预示着竞争、预示着挑战、预示着资源的占用。这件事情对国际的影响特别大。
为什么要建立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实际上是要在这一层面达到共识。看到城镇化的数字,最大的区别是,6.9亿的城镇人口相当于什么概念?比欧洲人口总和还超出2亿,比美国和日本人口总和加起来还超过1.9亿。这么庞大的人口的城镇化,很多人认为,对世界来讲是个灾难。因为要重新分配资源。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这里我要讲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我们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并不是我们值得夸耀的地方。我们有着6.9亿城镇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却还只有658个城市,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讲,意大利几千万人口就有几万个城市,美国也有几万个城市,我们的城市是多了,还是少了?
我们还要注意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就是,我们的人口基数大。我们现在看,10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5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125个,4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14个。这在世界上是很难想象的,有这么多的特大城市。然后,还有19683个建制镇。这些“镇”在国外的定义,平均人口超过1万人的其实就是城市。如果把这些建制镇的镇区都算上,我们有将近20000多个城市。
3、区域间存在明显差距。
东部与中西部之间有着多于10个百分点的差距。但是,值得注意的变化是,最近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在提高。
4、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变化。
从几个数字可以看出来,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的比重已经在下降,而且“内流”的也就是说省内就业的在增多。在本省就业的农民工已经远远超过了外省就业的,比如河南、四川,重庆外省就业的农民工比重在减少,几个大省都是趋向于向本省流动。这也是区域结构上农民工流动的重要变化。
5、关于城镇化的理解
最后要特别强调一下,在跟所有的地方政府,相当大部分的专家打交道的时候,包括社科院、北大等院校的专家打交道的时候,对城镇化的理解是有特别大的偏差,尤其是住建部门。住建部门认为的城镇化就是城镇建设,加上生态、绿化等各种建设指标,我们研究城镇化的时候,其实很简单,在国际上也是这样,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我们当年研究,“农村人口进城”是城市化的核心,现在我们可以加上“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当覆盖人口更多的时候,城镇化水平也就越高。这是很重要的观念,离开了这个本质,就容易把我们的研究虚化,忽视了在这个转移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改革问题。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中村是什么?是城市还是农村?其实它就是城市,但有一块集体土地,我们把它当成了农村,有农村户口就把他们当成农民。本质上讲,基础设施已经将他们覆盖了,大量人口的变迁,是以现有的常住人口、外来工统计在内的城市化地区,因为这些人主要在城市生活。
二、认识国际城镇化规律和我国城镇化发展特点
(一)认识国际城镇化规律
在今年9月1号的中央省部班上,领导同志都讲,怎么来认识城镇化的国际规律。这也涉及到我们日常的研究,不仅仅在城镇化的研究问题上,而且在所有的学术研究中,我们如何来认识西方和中国的差别。国情上的差别很大。
1、人的迁徙是自由的,并有制度保障。
国外的规律很简单,并没有城镇化政策制定的过程,是后人,比如钱纳里,根据这些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得出的统计出的城镇化发展规律。他们没有特意去制订城镇化的政策,因为他们的人口迁徙是自由的。我最近在写的一篇文章中谈到,国外人口迁徙取决于几个条件,一是收入、二是就业、三是生活成本、四是对乡土的眷恋,没有宪法的限制。但是中国有严格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