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德祥:我认为,应当把握因地制宜的灵魂,走适合国情的低碳之路,离开这一点,其他都免谈。穷人和富人,有各自的幸福,但是穷人不能拿富人的办法来打造自己的幸福。
通过自然通风、采光、围护结构,把墙和保温层加厚,让外面的冷空气进不来,里面的热量出不去,这样就能减少室内能耗。其中,玻璃窗的传热系数很高,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要做多层多空腔窗,外层还可以涂低辐射膜,将太阳辐射热量反射出去。
记者:近年来,国内出现城市综合体热,您认为如何引导地方政府摈除华而不实的“高楼梦”?
栗德祥:城市综合体本应成为低碳城市的策略之一,因为综合体的优点在于各种功能的综合,减少钟摆交通。但是综合体不一定是高的,也有像商业街那样尺度比较适宜的综合体。
现在城市“比个头”的趋势是个不良倾向,超高层有自身的问题,包括垂直交通的效率,在上班高峰期,经常出现等几部电梯都挤不上去的情形,而平时又很空,使用效率并不高。
中国人习惯和自然贴近一点,注重“接地气”。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没必要建高层,有时候反而会造成城市轮廓线的破坏。一些小城市的管理者,大多希望做所谓标志性的高层建筑。但这有时不一定标志成功,反而是失败。
记者:您认为绿色建筑的尺度体现在哪里?
栗德祥:一个城市要有活力、魅力,那么绿色建筑最好的形象是和乡土建筑结合。活力通常表现在消费上,商业要发达,文化休闲要充分。城市的魅力取决于城市的轮廓线有没有秩序,以及尺度是不是宜人、亲切。
人所关注的大多集中于建筑的地面两层。如果一定要建造高层,应该用行道树遮挡一下,这样城市才有魅力。当然,城市魅力要看历史文化的沉淀是否丰厚,以及自然景观是否优美。有了活力和魅力,人才会聚集,否则城市就是空城、死城,使用效率低,变成高碳城市。所以说高效也是低碳。
国外:政策连续值得借鉴
记者:您认为国外发展生态城市对我国来说有什么经验可以值得借鉴?
栗德祥:对于生态新城来说,我们以马斯达尔为例,这个生态新城是在沙漠上建起来的,它比较突出的特点是高目标、高技术、高投入,这“三高”对一般的国家、一般的城市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它在能源方面、在城市的交通方面以及在产业方面做的都很到位,这还是值得学习的。
第二类城市也可以说是生态新区。这一类在西方国家城镇化基本完成的前提下,他们对一些工业废弃地或者是已经衰落的旧的港口进行示范性的新区建设。比如说,奥地利的仁茨太阳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哈马碧新城,玛尔默新城等等,这几个新城规模比较小,都是在旧城市优化的同时作出的新区的建设,做得很到位、很精致。
第三类就是持续优化型的生态城市。这一类应该比较多,对我们的启发应该说也比较全面,他们对既有的城市在政策的制定方面,在技术比较全面的提升方面以及在生态行为等方面作出了努力。他们在可持续发展成果上,在节能减排取得的效果上都是巨大的。
还有特别的一点,这3类城市主要的领导持续执政的时间很长,有的24年,有的是16年,有的是10年以上,这就充分说明了政策连续性的重要性。
对于国外经验,我们着重的是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说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创新、政策导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这是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也可以说是一个核心。
第二,产业经济做到位,这是生态城市发展的支撑。这方面,德国的有些城市像弗莱堡,像埃朗根做得非常好。
第三,提高人的素质,这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动力源。要提高城市里面人员的素质,包括他们的生活理念。
第四,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碳汇能力,这生态城市发展的基础。
第五,求真务实地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的建设,不做秀。这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