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洲特色”到“城市复兴”
在1/4世纪之前的1982年,中国建筑学会应邀出席了在马尼拉举行的亚洲建协成立大会。那时,中国建筑学会尚未参加亚洲建协,我和陈占祥先生受中国建筑学会的派遣,作为观察员出席了这一次盛会,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在亚洲建协成立之后的第25个年头,我们亚洲建筑师又聚集在中国北京,共同举办亚洲建协第12届大会。首届大会提出“亚洲特色”口号
第一次亚洲建协大会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当时与会的各国建筑师们,清醒地意识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开始冲撞亚洲大地。亚洲建筑师已经开始面临伴随席卷亚洲的西方经济大潮而来的建筑师职业挑战,以及随着外来建筑文化的涌入,亚洲建筑文化特色将逐渐消失等问题。在这次大会上,与会代表们鲜明地提出了如何保持与捍卫亚洲地区以及亚洲各国自身的建筑文化特色问题。这显然是一个极其严肃而迫切的话题。从“亚洲特色”到“地域建筑论”
1982年召开的第一次亚洲建协大会所讨论的有关建筑的“亚洲特色”问题,主要集中在现代建筑范畴,以及现代建筑与地域建筑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上。其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如何保持亚洲各国本土文化的多元化特征。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这一老议题非但没有失去意义,而且还具有了更新的内涵。例如,将“全球——地方”(global——local)这一对范畴看作是“一枚银币的两面”,相辅相成,不应偏废,即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本土化也不可能阻挡住全球化的浪潮。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1998年,由新加坡建筑师林少坡(WilliamLim)先生和我一起,共同组织了在清华大学召开的有关“当代乡土建筑”(ContemporaryVernacular)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一次会议上,我提出了“现代建筑地区化,地区建筑现代化”(Modernizedregionalism,Regionalizedmodernism)的主张,其主旨就是要将建筑学中的“全球——地方”这一对范畴加以辩证地结合。这一观点得到了当时与会同仁的支持与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