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撒种,未必种豆得豆。由于短时间的区域规划过多,最后每一个区域,都难以获得来自中央的资金和政策上的足够支持,亦难以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区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时间过短,很多概念性的发展战略,在现实中难以落实;甚至是在一些区域规划中,存在着众多争议。从全国范围来讲,众多的区域竞争,亦将使优势分散,难以诞生似珠三角、长三角那样璀璨的社会与经济事务发达的区域。如果借鉴珠三角、长三角等经历数十年才逐步形成区域发展格局的情况,本次的十几个个区域规划的既出台仓促,最后修成正果,亦需漫漫长路。
欲成大器,必有相当的耐心,而相关部门却对国家性的区域发展规划,一两年的时间基本扫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不客气地说,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浮躁。亦缺少毅力与远见。疑似投机主义。
天女散花式的国家规划,有其天生的局限。而从集中优势,到分散优势,从有限区域到全国普惠,本次的系列国家发展规划,造成了的重复竞争,亦致使一些地方面临对于资源、政策、发展的更为剧烈的竞争。
由于优势的集中,以及开发周期的漫长,中国前期的国家级区域规划,最后都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中心,这些中心都拥有广泛的辐射,并且,各个中心之间,由于涵盖的地域广阔,彼此在空间上并无太大竞争。最典型的长三角和珠三角。长三角核心区为上海和江浙部分城市,其辐射区域,主要在华东,珠三角的核心区域,集中在广东东南,其辐射区域,主要在华南。长三角和珠三角,其核心区相隔遥远,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其外围“势力范围”也分野分明,冲突不多。
而本次的区域规划,由于几乎每个省都份,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在有些地方之间,造成了短兵相接式的竞争。如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之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亦于2010年1月12日通过。月相连,日相同。其中关系,也非常微妙。未来,这种直接的空间、地理竞争,将是恶性竞争的肇源。
虽然这两个国家级规划,一个被冠以承接产业转移之名,一个被冠以生态经济之名,但是,由于其地理上过于接近,而在功能与使命方面,有部分重叠,必然导致安徽与江西未来的剧烈竞争。特别是在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中,安徽的皖江城市带与江西东部的上饶等区域,存在最为直接的竞争关系。
而在图们江开发成为事实之后,未来大连在东北的地位,将发生巨大变化。而大东北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力量对其也正在起变化。
在罗津港未获租用之前,东北大门被朝鲜,俄罗斯所关闭,大连成为东北唯一的出海良港,亦是东北面对东亚,太平洋市场的先锋。而随着图们江开发成为事实,未来东北的经济版图,必然东移,新的出海口,将分流大连的很多功能,可以预见,大连与图们江未来出海口城市之间,必然造成直接竞争,而图们江的开发,将直接削弱大连的地位。
东北的发展,此前对于关内依赖很大,其对于东亚,乃至太平洋的贸易,由于缺少出海口,多通过大连,而大连在辽东半岛之南,与东北腹地之间,陆路交通并不发达。而在图们江开发之后,东北将挣脱对于关内的依赖,形成东向太平洋与西向大陆市场的双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