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如火如荼。
自去年至今,中国先后将十几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自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发轫,至海西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图们江,黄河三角洲,乃至到今年的鄱阳湖,皖江,海南国际旅游岛,乃至最近的新疆、西藏振兴,成渝经济区等,从东至西,从南到北,几乎全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棋局之中。
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然后辐射到中西部,与“先富带动后富”相对应的是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凡三十年,中国已历沧桑巨变,实现了狂飙突起式的崛起,亦凸现了一些初具实力的经济区域,如早年的珠江三角,长江三角;而在这些区域,也崛起了代表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北上广深。特别是珠三角的崛起,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整体腾飞,但是,由此也带来了东部沿海与内地发展的不平衡。
而中国在过去的一年中,突然之间出台了将近二十个国家性的区域发展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说明中国正从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转变为均衡发展战略,相未来时代的全面发达挺进。同时,在中国由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内生性经济时,全面的区域振兴,亦将造就中国的内需市场。
但是,相对中国从70年代开始以来的三十年前,30年间所出台的国家性发展战略,非常有限,而在不到一两年的时间内,却突然如天女散花般,到处飞舞。大跃进式的区域规划,存在三重隐忧,将对中国未来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本次的十几个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与早期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存在着很大不同。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逐步确立,其时间跨度大,空间距离亦广阔。如,以行政性区域振兴计划而言,从深圳在70年代末设立特区,到90年代初的浦东开放,以及到21世纪之后的天津滨海新区,中间间隔均有十余年,这样,每一个国家战略,中央政府都可集中全国物力财力,进行重点投入, 并且在可以有针对性研究一些优惠政策。如,深圳特区更多获得政策创新支持,而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则获得了力量的财政支持,以及中央企业的倾斜。以自由式区域发展规划而言,珠三角战略,开发海南,长三角战略,更是跨度巨大,并且经过了长期的积累与磨合。
30年前是将优惠政策和资源向沿海地区倾斜,这种优惠是特殊的,定向的,集中的;而在新近的十几个新的规划中,则更象是天女散花,各个规划区雨露均沾,均难以获得特殊照顾。而这种大面积的“优惠政策”,使各自的优势抵消,只有相对意义没有绝对意义。
现在出台的系列国家战略,基本每个省都有份,有些区划,甚至表面上是全国性的,实际上地方省市以国家战略的名义,进行的省级区域开发,如皖江开发,鄱阳湖,海西经济区,海南岛等,均是安徽、江西、福建、海南等省的省级战略,通过一些运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