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尽管上半年我国水电、风电、生物质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1360万千瓦,占全部新增装机的近40%,但由于高耗能行业依然保持旺盛增长势头,造成上半年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13.5%,为2006年以来同期次高水平。因此,要实现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5%左右的控制目标,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为此,徐华清建议,作为重要的制度保障,应尽快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机制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创新机制。具体来说,包括应对气候变化财政专项,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碳排放交易市场,低碳试点示范等工作在内,都应该予以加强推进及完善。
“跳一跳,摸得着”的低碳发展目标
在“十二五”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要求下,各地对于低碳发展目标、低碳控制目标、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等都比较敏感。
9月14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完成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国家经过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国家产业布局等因素,将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合理分解到各地区。
对于这一问题,徐华清此前已经提出,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控制目标,激励政策、约束机制等很难发挥作用,地方的低碳发展目标应该是“跳一跳,摸得着”,这样才能对产业发展、企业转型升级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同时,徐华清强调,如果各地没有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上下功夫,仍一味追求高的增长速度,即使实现了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5%的目标,届时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增幅仍将相当惊人,所面临的国际压力将会更加突出。
为此,部分地区也应综合考虑本地发展水平,适当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
他对本刊记者表示:“比如对于广东这样经济发展水平国内领先,总体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能源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东部发达地区,理应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一个具有相当显示度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并力争到2020年左右使全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以便有效控制和合理引导产业与企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约束探索经验并发挥示范作用”。
谨防人为“低碳概念”
回顾去年,为探索地方低碳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5省8市的试点。据媒体报道,各试点地区的实施方案即将正式得到批复。
徐华清表示,总体而言,各省市提出的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都按照通知的精神,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在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突出特色、大胆探索、扎实推进等方面具备了较强的指导性。
“开展低碳试点工作,最反对、最要防止的就是低碳概念的人为操作和乱贴标签。一方面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引导全社会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则要以低碳为载体,从产业、建筑、交通、能源、技术、消费等方面,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质转型。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最需要防止出现的就是低碳试点省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出现快速增加的现象”。徐华清如是说。
在具体的低碳试点方案中,徐华清认为应该解放思路,大胆探索。首先是在法律法规体系方面,如何制订适合本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规范文件或标准,具有很重大的意义。他举例说,前段时间青海省政府出台气候变化管理办法,影响较大,他认为试点省市都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第二是有关低碳目标分解和考核制度问题。目前,有的地方提出分解到行业,有的则提出分解到地区,这样看来,如何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就变得非常重要和紧迫。徐华清强调,建立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评价考核制度,有助于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强化管理。
此外,徐华清提到北京市正在尝试制定低碳行业的指导目录,他鼓励试点地区及低碳园区可以进行更多类似这样的探索,多做工作共促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