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而言,智能城市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向和谐城镇化转型。
彭莱(Peter Lacy)是埃森哲公司亚太地区可持续性性业务董事总经理。在他刚携全家移居上海不久,我们对他进行了专访,话题是有关《未来城市智能栖居》报告中的“智能城市”话题。这份报告由埃森哲、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Arup)、天际数字经济研究会(Horizon Digital Economy Research)与诺丁汉大学联合编制。
如何理解“智能城市”
记者:为什么需要建设智能城市?
彭莱(Peter Lacy):智能城市能真正解决未来城市面对的众多严峻挑战。
我们对影响城市环境的趋势进行观察,高速城镇化是趋势之一。未来20年,世界范围内将出现500多个超级城市,居住人口数以百万计。其中许多城市会在亚洲、中国出现。我们所看到的城市,在自然资源、能源、水、废弃物、食品可获得性、交通运输系统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自然资源。同时,城市之间为了资本、人才、投资,在相互竞争。在此背景下,“智能城市”、“技术推动型城市”,或者说那些借助信息传播来联结基础设施、维系电子环境、优化居民居住体验的城市,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智能城市”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如何向大众解释它,让人们去真正理解它?
彭莱(Peter Lacy):智能城市的含义非常广泛。我们这个报告更多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阐释智能城市的建设,从这个角度来说,苹果商店(App Store)的概念与智能城市很像。苹果设备制造商为最适合的第三方开放技术平台,便于他们能够进行技术与应用创造,为终端消费者提供服务。这一点与城市的作用非常相似。我们的报告中指出,利用城市信息和通信技术系统(ICT)中的公共数据创造出信息产品, 比如通过智能手机或其他终端上的应用程序了解城市各个区域的停车位信息, 提前给市民和出租车公司发送暴雨预警等等,能给市民带来很多便利,而且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例如,丹麦估计,对公共数据的商业再利用每年可创造8000多万欧元的效益,其中社会效益约为1400万欧元,估计其中70%的效益来自私营部门。同时,欧盟委员会估计全欧公共数据访问潜力可达270亿欧元。因此,城市和政府需要创建数字价值链治理架构和监管环境,鼓励对这些公共数据进行合理利用,为市民谋福祉。
记者:很多人已开始知道“智能城市”这个概念。有人认为,技术变革不断推动智能城市发展。您认为技术将对智能城市产生怎样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吗??
彭莱(Peter Lacy):智能城市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它像一条金线一样将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新型数字经济串连起来。社交媒体、互联网、云计算、传感器和移动电话正在构建智能化或数字化基础设施,且每一年都在不断强大。
不过,对单纯以技术为驱动的智能城市项目,我们应该非常小心、保留质疑。最有价值的驱动力是通过可持续的智能城市实现经济发展,通过关注市民、找寻适宜的技术、建立合适的合作平台来实现。
对城市、对创造价值而言,最重要的是实现可持续性、宜居性,并具备对投资的吸引力。你需要始终关注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可持续地发展经济。对中国而言,则是和谐且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