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留地安置:给被征地单位留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其生产生活的发展空间,留地的政策按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留用土地经规划批准用于建造商品房和土地使用权发生变更转移的商业用房等,由政府按计划统一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出让金除留一定比例数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外,其余返还被征地单位,具体返还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四)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安置:由被征地单位调整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安置;
(五)其他方式安置。
第十二条 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涉及房屋拆除的,其补偿标准和安置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被征用土地上的国家电力、通讯、光缆、军事等设施需迁移的,由统征单位负责组织迁移;农田排灌沟渠、机耕路需改道移建的,由统征单位与被征地单位商定改建方案,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征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以及宅基地需要占用农用地拆迁复建的,应与建设项目同时规划,原建设用地不支付征地补偿费用,其地上合法的建(构)筑物按规定标准给予补偿。复建用地与原建设用地面积相同部分,由用地单位支付征地补偿费用以及有关税费;面积超过部分,不支付土地补偿费。
第十四条 计税耕地被征用后,农业税由财政部门在次年核减。
第十五条 实行统一征地制度。凡因建设需要在市区范围内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应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征用,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向村集体征用土地;不得私下进行议价、加价、签订协议;不得向被征地单位直接支付征地费用。
第十六条 征用土地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用地单位与被征地单位对征地范围进行调查勘测,确认土地权属,确定征用土地的范围、面积、级别、地类,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耕地补充方案和征地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分批次审定后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
(二)征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以及房屋拆除补偿安置办法等内容,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
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地点办理征地补偿登记。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征地补偿登记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调查登记确认。
(三)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统一征地工作班子与被征地单位协商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结合当地实际签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并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
(四)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支付给被征地单位,同时,被征地单位应及时清除地上附着物,并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交付土地。逾期尚未清除的地上附着物视为废弃物,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清除。
被征地单位和个人对征地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市、区人民政府协调解决;协调不成的,当事人可提请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
第十七条 被征地单位应将征用土地补偿费用的收支情况定期向群众公布,接受监督。禁止侵占、挪用、截留、私分征地补偿费用以及其他有关费用。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征地费用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