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条规划依据
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淮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第六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2年-2020年。分近、中、远期。近期为2002年-2005年;中期为2006年-2010年;远期为2011年-2020年。
第二部分基础现状篇
第二章旅游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分析
第七条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条件
(一)经济发展现状
截止2001年底,淮安市总人口514.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8.12万人。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29.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9%,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3.6和0.7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422元,占全国、全省和苏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5.08%、49.69%和93.14%;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13元,比上年增长6.5%.产业增加值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变化。
(二)文化背景(淮安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文化背景)
1、历史文化:位于京杭大运河与淮河交汇处,历史上为江淮重镇,与苏州、杭州、扬州合称为古运河上的“四大都市”;明清时期,有“京师门户”之美誉。
2、民俗文化:典型苏北水乡风情,特色鲜明。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水上婚 礼、渔家风情等。
3、美食文化:淮安为淮扬菜主要发源地之一,美食文化特色明显,知名度较高,名菜名点丰富多样。
4、其它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表演艺术(如京剧、淮海戏、淮剧、民间歌舞等)、节庆活动(如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盱眙中国龙虾节等)、现代娱乐活动等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三)旅游科技的水平和潜力
整体上看,旅游科技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明显发挥出推动力的作用。
第八条政府机构和旅游社区的管理能力
(一)淮安市旅游管理现状
市旅游局于2001年成立,盱眙县、楚州区、洪泽县、金湖县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重点县(区)也都设有旅游局,旅游行业行政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看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存在部门割据、多头管理、合力不强的状况,对旅游业的宏观行政调控管理能力有限,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全市旅游行业产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水平不高,行业自律组织力量较为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