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推动交通科学发展、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迫切要求大力提升交通行业能源利用效率
交通发展要在不断解决基础设施总量和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等突出矛盾的同时,积极应对能源短缺、环境恶化所带来的重大挑战,必须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显著提升。当前我国交通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明显偏低,其中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30%左右,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0%以上。因此,必须加快发展现代交通业,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提供更多更好的运输服务。
(二)交通节能工作现状
交通节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众多,总体上可以归纳为结构性因素、技术性因素和管理性因素三类(见专栏1)。
【专栏 1】 交通节能影响因素分析① 公路运输节能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公路运输节能的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公路基础设施结构、车辆运力结构、运输企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等;技术性因素主要包括车辆制造技术性能、在用车辆技术状况、车用节能技术(产品)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等;管理性因素主要包括车辆运输效率、车辆通行管理、驾驶员节能驾驶水平等运输组织管理水平,以及公路运输节能相关法规标准、激励政策、体制机制等。② 水路运输节能影响因素分析影响水路运输节能的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航道技术等级结构、船舶运力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等;技术性因素主要包括船舶设计制造技术水平、在用船舶技术状况、船用节能产品、航运信息化水平及辅助设施的技术状态等;管理性因素主要包括航速管理、船舶载重量利用率、航运物流组织化、辅助用能管理和船员素质,以及水运节能相关法规标准、激励政策、体制机制等。③ 港口生产节能影响因素分析影响港口生产节能的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港口布局、码头类型结构、码头吨位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等;技术性因素主要包括港口设计水平、生产工艺及设备水平、港口节能技术应用情况等;管理性因素主要包括港口经营管理水平、港口装卸工艺管理、辅助用能管理、港口作业操作水平、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港口企业节能管理制度等。
近年来,交通行业在结构性节能、技术性节能和管理性节能等方面成效显著,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结构性节能方面:通过加强战略规划及政策引导,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车船运力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明显改善,大大提升了交通系统整体节能水平。但是,交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主要体现在:一是综合运输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内河航运节能环保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滞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综合运输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尚未充分显现;二是基础设施网络化程度还比较低,国省干线已成为突出的薄弱环节,局部路段交通拥挤,绕行等不合理运输现象时有发生;内河高等级航道偏少,部分沿海港口集疏运通道不畅、进出港航道能力不足,码头泊位大型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影响了水路运输和港口生产节能的规模化、集约化效应;三是运输装备结构不尽合理,普通货运车船运力供给过剩,大型化、专业化、系列化车船比重不高,老旧车船比重偏高,技术状况差,汽车甩挂运输发展滞后;四是交通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石油,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有待提升。
——技术性节能方面:通过切实加强交通节能科技进步与创新,积极推进应用现代化运输装备,开展了推荐车型、客运车辆等级评定和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组织了全国重点在用车船节能产品(技术)推优工作,节能技术基础有所增强;大力推进交通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加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的集成应用,运输生产效率和行业节能水平持续提高。但是,交通节能科技支撑与服务能力亟待加强,主要体现在:一是节能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节能环保型运载工具、替代燃料等一些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不够;二是缺乏鼓励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的配套激励政策和机制,节能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进展缓慢;三是行业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还比较滞后,公众出行和货物交易信息服务能力还有待增强;四是交通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节能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管理性节能方面:切实注重加强运输组织管理、节能监督管理,实现管理挖潜增效,以体制改革为保障,强化交通市场监管,促进运输市场体系的完善,不断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初步形成了交通行业节能法规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了行业能源管理机构和能源利用监测服务体系,节约能源的制度环境不断改善、组织保障有所增强。但是,交通运输生产效率和节能监督管理能力还亟待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行业节能意识有待增强、理念有待提升,节能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二是运输市场发展滞后,组织方式总体还比较粗放,企业经营集约化与规模化水平低,公路运输组织化程度低,空驶率居高不下,运输效率不高;三是节能统计监测等基础性工作薄弱,节能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四是交通节能监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相关产业政策不配套,节能长效机制尚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