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优化车辆运力结构
加快调整、优化公路运输运力结构。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车辆,引导营运车辆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适合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汽车列车,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轻型低耗货车,推广厢式货车,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加快形成以小型车和大型车为主体、中型车为补充的车辆运力结构。到2015年和2020年,力争使大型车占总车辆运力(按载重吨计)中的比例分别提高到78%和80%左右,预期可使单耗同比2005年分别下降3.0%和3.6%左右。
(3)优化车辆能源消费结构
大力推进运输车辆的柴油化进程。鼓励和引导运输经营者购买和使用柴油汽车,提高柴油在车用燃油消耗中的比重。到2015年和2020年,力争使营运客车的柴油消费比重(折算成标准煤,下同)分别达到70%和73%左右,预期可分别使单耗下降1.4%和1.8%左右;货车柴油消费比重分别达到85%和90%左右,预期可分别使单耗下降2.0%和2.7%左右。
积极推进车用替代能源的应用。因地制宜推广汽车利用天然气、醇类燃料、煤层气、合成燃料和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和石油替代技术。到2015年和2020年,力争使营运客车能源消费总量中替代燃料所占比重(折算成标准煤)分别提高至4%和6%左右,预期可使单耗同比2005年分别下降0.2%和0.4%左右。
2. 技术性节能
(1)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技术
大力推进公路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公路运输领域的研发应用,逐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管理。重点加强以高速公路客运为骨干的现代客运信息系统、客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货运信息服务网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促进客货运输市场的电子化、网络化,实现客货信息共享,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到2015年和2020年,力争使ETC覆盖率分别达到45%和60%以上,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90%以上,预期可使单耗同比2005年分别下降1.6%和3.1%左右。
(2)强化车辆节能技术应用
推广柴油车辆、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车等节能车型,推广应用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设备;开发、推广汽油发动机直接喷射、多气阀电喷、稀薄燃烧、提高压缩比、发动机增压等先进节油技术。鼓励使用子午线轮胎、安装导流板、安装风扇离合器等汽车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降低附属设备能耗。大力加强在用车辆的定期检测维修保养,改善营运车辆技术状况。
3. 管理性节能
(1)提高公路货运组织化水平
优化运输组织和管理。引导运输企业规模化发展,充分运用现代交通管理技术,加强货运组织和运力调配,有效整合社会零散运力,实现货运发展的网络化、集约化、有序化和高效化。有效利用回程运力,降低车辆空驶率,提高货运实载率,降低能耗水平。到2015年和2020年,力争使公路货运里程利用率达到66%和67%以上,预期可使单耗同比2005年分别下降5.1%和8.1%左右。
大力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逐步培育一批网络辐射广、企业实力强、质量信誉优的运输组织主体,加快发展提供仓储、包装、运输等全过程一体化的第三方物流,以及提供完整物流解决方案的第四方物流。大力推进拖挂和甩挂运输发展,充分发挥其车辆周转快、运输效率高和节能减排效果好的优势。到2015年和2020年,力争使拖挂甩挂运输承运的公路货物周转量比重分别达到12%和15%以上,预期可使单耗同比2005年分别下降1.2%和1.8%左右。
(2)提升公路客运组织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
加强客运运力调控,对于实载率低于70%的客运线路不得新增运力;大力推进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提高公路客运企业集约化水平;推广滚动发班等先进客运运输组织模式,提高客运实载率。
完善公共客运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由快速客运、干线客运、农村客运、旅游客运组成的多层次客运网络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客运服务品质,积极引导私人交通转向公共交通,降低全社会的能源消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