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生态省建设的科技教育支撑。
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成创新能力强、机制更活更开放、以多种所有制科研机构为主体、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建成与区域经济结合、企业化经营的,提供专业、便利、全程、有效服务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竞争有序、电子化和网络化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稳步发展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立政府职盲目转换到位、技术市场监管有力、科技要素活力进发的宏观调控体系,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组织研发污染监控、生态重建、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鼓励绿色食品、绿色工业产品、生物饲料、生物农药和环保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快环保科研成果、绿色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产业和产品,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艺装备、产品和企业。
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重点是城镇生活垃圾综合处置、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处置、餐饮业油烟废气生物法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城镇污水高效处理新技术及装备国产化、生态化智能化住宅建设、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废旧塑料综合利用等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和示范。
加强生态省建设的人才培养。在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强生态环境、绿色产业、循环经济重点学科建设,加快生态省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有组织地对企业法人和经营者进行循环经济的培训。根据生态省建设重大项目需要,通过各种合作途径,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力度。
3.发挥生态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示范作用。
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大胆创新,认真抓好创建生态省的试点示范。广泛开展生态市和生态县(市)建设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推进全省生态市和生态县(市)建设活动。大力加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园林式居住区、人居环境范例、生态示范社区、生态示范乡镇以及生态型住宅、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等各类生态建设示范工作。继续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体制、科技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强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示范功能,使之成为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示范区。
4.完善生态环境安全的预测预警系统。
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建设包括生物资源、农业资源、环境质量、水土保持、河道水质、地质环境、海洋环境、气象、赤潮等内容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建设“绿色浙江”环境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监测资料综合集成,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价水平。
建设完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台风、暴雨、暴潮、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以及赤潮、酸雨、地质灾害、环境污染事故和突发性动植物病虫害等的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增加预警和防范准备时间,避免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
5.建立生态省建设的科学决策和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规划时,要满足生态省建设目标的实现,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建设要求。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注重信息共享,实行科学决策。
建立健全民主决策与专家咨询机制。对生态省建设重大决策实行公众听证制度,对重要规划、政策以及重大项目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加大决策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程度,形成政府、专家与社会团体、公众相互配合的民主决策机制,科学有效地推进生态省建设。
建立生态省建设评估机制。按照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对全省与各市县、各部门生态省建设进展情况开展动态评估。研究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科学地分析和评价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和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