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息通信设施
以城域网、政务网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电讯枢纽、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农话交换、市话交换扩容、传输工程等邮电通信设施建设的投入,抓好固定电话扩容改扩建工程、县乡邮政设施改扩建工程、移动通信网两网(GSM、CDMA)扩容改扩建工程、跨市连县(区)光纤传输改扩建工程、窄带数据和宽带多媒体网络改扩建工程、ATM+P数据骨干网络改扩建工程、有线电视联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加快专用网、数据网和通信网“三网合一”建设步伐,构建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安全可靠、服务优质的公用通信信息网络,把大通道建设成为高速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农村邮电网络建设,提高农村邮电传递速度。
(四)农田水利设施
提高城乡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建设河池、宜州、大化、罗城、环江、天峨、南丹城区防洪排涝工程,除险加固龙潭、那马、皮带、六汉等20余座病危水库,加大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型水利治旱工程、灌溉渠道水毁修复及防治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市农科所、宜州、凤山节水增效示范项目,优化配置水资源,做到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全面节约、综合治理。
七、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扶贫攻坚与小康建设
以增加群众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按照三分之一劳务输出发展打工经济、三分之一易地移民安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三分之一原籍留守搞农业综合开发的“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思路,抓好经济区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一)积极发展产业化扶贫,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实施环江、罗城运用世行与英国政府混合贷款综合扶贫开发项目和都阳山脉区域亚行贷款综合扶贫开发项目,培育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以产业化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到2010年,全面解决经济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稳定解决温饱人口达90%以上。
(二)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
抓好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环江毛南特少少数民族区域发展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库区移民点基础设施项目和省际乡村断头路项目的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通信、水利、电力、人畜饮水、基本农田等基础设施条件,打好发展的基础。到2010年,贫困村通四级以上公路的比例达到70%以上,20户以上的自然屯通村级道路比例提高到90%;在全面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基础上,饮上安全卫生水农户的比例达到70%以上,农户用电率提高到90%以上;贫困村人均拥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达到0.5亩以上。
(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实现贫困村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退耕还林建设、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农村小流域治理,加快沼气池的建设和管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到“十五”期末,建成农村沼气池12万座,农村农户使用沼气率达75%以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和“普九”危房整治工程,普遍提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河池职业学院和各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为平台,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农村劳动者掌握1至3门以上专业实用技术。坚持不懈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加强贫困村医疗卫生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