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加快建设一批全国、全区和全市的文明城市(县城)、乡镇、村(屯)、单位和行业。到2006年,示范带范围内有1~2个县(市)、区获国家级文明城市称号,有4~6个县(市)、区获自治区级文明城市称号,其余县(市)、区全部获市级文明城市称号;示范带范围内所有乡镇达到县(市)、区级以上文明乡镇标准,其中有70%以上达到市级文明乡镇标准,25%以上达到自治区级文明乡镇标准,5%以上达到国家级文明乡镇标准;示范带范围内90%以上村(屯)达到县(市)、区级以上文明村(屯)标准,其中65%以上达到市级文明村(屯)标准,20%以上达到自治区级文明村(屯)标准,5%以上达到国家级文明村(屯)标准;市本级和11个县(市)、区以及示范带内所有乡镇所在地的小区(庭院)80%以上达到县(市)、区级文明小区(庭院)标准,其中有60%以上达到市级文明小区(庭院)标准,20%以上达到自治区级文明小区(庭院)标准;市本级和11个县(市)、区以及示范带范围内所有乡镇直属单位90%以上达到县(市)、区级以上文明单位标准,其中50%以上达到市级文明单位标准,20~30%达到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标准,5~10%达到国家级文明单位标准;市属和11个县(市)、区的公安、邮电、工商、建设、交通、电力、旅游、卫生、税务、金融、经贸等11个行业达到县(市、区)级以上文明窗口行业标准,其中有70%以上达到市级文明窗口行业标准,25%以上达到自治区级文明窗口行业标准,5%以上达到国家级文明窗口行业标准;大通道沿线的六寨至庆远段、水任至都安段建成安全、畅通、优质、文明的示范路。各县(市)、区在公路沿线村屯按照道路硬化、屋舍整齐、色调协调、以人为本、融入自然的要求,统一规划,加快建设和改造,建成科普、文化、卫生、计生、安全、生态内涵丰富的小康文明示范村屯,2005年和2010年通道沿线村屯建设和改造任务分别达到60%和100%.
十一、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发展措施
全面实施通道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河池发展的方针已定、目标已明,关键在于采取有力的措施,确保通道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项目建设,增加经济发展后劲。强化以项目促发展的意识,高度重视项目建设,把广大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干劲凝聚到项目建设上来。抓好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项目前期经费,组织力量,做好项目市场调研、产业分析和科学论证,建立、完善和充实项目储备库。积极培育投资主体,创新多元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主体面向市场获取资金,形成招商引资、争取银行信贷、培育上市公司和民间融资等多种筹融资齐头并进的局面。建立健全项目建设激励机制,制定项目建设目标考核及奖惩办法,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并作为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领导班子合力抓的局面;坚持项目协调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定期督促检查并公开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项目建设工作富有成效。
(二)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继续改善投资环境。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决定》及《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治理投资环境和优化政务环境的若干规定》等文件,积极筑巢引凤,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做好招商引资的各项服务工作及项目资料的收编、推介工作。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拿出市场前景好、投入产出率高的项目、企业、资源来吸引外商开发和经营,实现“你发财,我发展”。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加强与自治区招商集团的沟通和联系,采用委托招商、上网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市外、区外、境外企业到河池来投资发展。采取硬措施治理软环境,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规范行政执法,坚决堵绝多头重复检查以及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和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一切干扰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依法保护投资商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打破地区间的封锁和市场分割、垄断行为,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善于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群众生活问题上,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执法体系,严格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立信用制度,倡导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提高商业道德水平,增强信用观念。
(四)做好人才的培育和引导工作。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快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既要注意引进一些急需的高档次的人才,更要重视培养、使用本地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用发展回报人才,实现人才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解除引进人材的后顾之忧;建立完善的评价用人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创新;加快人才市场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人才交流、引进和培训;扎实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人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