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的生活进一步改变。235万贫困群众实现温饱,贫困人口发生率由1984年的84%下降到2002年的6%,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变。以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四个转变是:
产业结构开始由以矿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向电力、矿产、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结构转变。
生产方式开始由以低层次、小规模、粗经营的方式向高层次、大规模、精经营的方式转变。
发展模式开始由以损害环境获取经济发展的模式向保护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资源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
发展手段开始由以依靠政府、依靠行政力量获取经济发展的手段向依靠市场、依靠社会力量获取经济发展的手段转变。
(三)经济区区域状况
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地处桂西北,根据地理位置、发展条件和自然历史习惯的差异,全市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类型、层次各有不同的经济区域。东部的宜州、罗城、环江、金城江、南丹、天峨六县(市)、区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区域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工业基础较为扎实,是河池新型工业的聚集区。中部的都安、大化两县与自治区首府南宁毗邻,具备发展服务型城郊经济的地缘优势。西部的东兰、巴马、凤山三县拥有丰富而独具特色的种养殖和旅游资源,特色经济发展极具潜力。
规划将以经济区的资源特点、发展现状以及区域状况为出发点,提出发展河池通道经济的构想、布局和重点。
三、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五个统筹”,落实“五个坚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西南出海大通道全面贯通和龙滩电站建设为契机,按照“一轴、两带、三区、四联动”通道经济发展思路,以发挥河池资源优势为重点,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经济规律,调整经济发展布局,加快通道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实现河池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发展定位
经过5至7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区处于中上水平,使河池成为:
——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广西与西南各省(区、市)交流合作,展现广西新时期建设新风貌的窗口;
——中国华南水电能源基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大通道上布局合理,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工业走廊;
——中国西南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广西后起的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旅游基地;
——西南出海大通道上跨省区的精神文明示范带;
——西南出海大通道上富有桂西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