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优势、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形成,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建成较为完善的交通、通信网络和能源、水利系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基本消除。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成果。
2、分期目标
⑴近期发展目标(2003-2005年)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具备加速增长的基础。到2005年,经济区生产总值达192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为4945元。其中:东部新型工业区生产总值达139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为6821元;中部城郊经济区生产总值达35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生产总值为3268元;西部特色产业经济区生产总值达18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生产总值为2509元。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水南公路建成通车,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段全线贯通;县县通二级路目标基本实现,市县乡三级路网初步构成;黔桂铁路电气化改造、民航河池支线机场开工建设:“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全面完成,三县的路、水、电、通信及社会事业等各类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城镇建设步伐稳步迈进,经济区城镇化水平达到27%.其中,东部经济区达到32%,中部经济区达到17%,西部经济区达到21%.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2005年末,累计“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教育经费支出占经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左右。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52.95%上升到54%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和6%,其中:东部经济区年均增长7%和6%、中部经济区年均增长5%和6%、西部经济区年均增长4%和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部分转移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2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18平方米。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社会环境明显好转。
⑵远期发展目标(2006-2010年)
——经济加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经济区生产总值达到338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325元,年均增长11%.其中:东部新型工业区生产总值达256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为11640元;中部城郊经济区生产总值达56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为5045元;西部特色产业经济区生产总值达30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为3860元。
——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以资源型工业经济、特色型农业经济为重点,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蓬勃发展,一批县(市)、区进入全区经济强县先进行列,一批县(市)、区在全区的排名前进5位,一批县(市)、区税收达5亿元以上,一批对县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