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路、水、空相联系,区内外相连通的立体现代交通网络发展目标基本实现。新寨至河池段、河池至宜州段、水任至都安段高速改建工程全面完成,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段全线通高速公路;河池支线机场建成通航;汕头经河池至昆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黔桂铁路(河池段)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建设完成;岩滩、大化、百龙滩电站过船船闸投入使用;一批跨市及市域内经济干线公路相继完工。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37%,其中:东部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中部和西部经济区城镇化率分别达26%和29%以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成果。2010年,经济区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462.34美元增加到1010美元,达到全面小康3000美元标准的33.68%.其中:东、中、西三大经济区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15美元、314.67美元和241.86美元增加到1412美元、612美元和468美元,分别达到全面小康标准的47.07%、20.41%和15.6%.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的主旋律。
四、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产业发展
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手段,引导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吸引资源、资本和技术向优势产业聚集,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服务市场化发展进程。
(一)大力发展通道资源优势型工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围绕规模、科技、环保、高效的目标,组织实施工业“1116”工程,加快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整合,培育具有资源和市场竞争优势的新型企业集群,形成通道经济发展的核心。
打造一条水电产业“航空母舰”,建设“华南水电之都”。配合自治区加快建设龙滩水电站,按计划实现2007年7月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2009年12月7台机组全部投产;增机扩容岩滩、大化水电站,建成下桥、宝坛、塘仙、三岔河、所略、鸳鸯桥、良湾、百雄山等一大批中小型水电站。到2010年,经济区建成各类水电站155座,水电装机容量近1000万千瓦,实现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以上,河池“华南电都”的功能定位初步实现,世界上水电站数量最多、建设地点最集中,各种技术坝型最齐全的水电公园、水电博物馆和水电培训基地形成。
做强做大10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培育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探索运用现代企业发展模式对现有优势企业进行全面提升与改造,培育和发展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特色产品为支柱、网络结构为基础的企业集群。培育化工企业集群,到2010年,广西维尼纶集团,达到年产聚乙烯醇5万吨、电石25.5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的生产规模;河池化学工业集团,达到年产旋窑水泥130万吨、高浓度NPK复合肥20万吨、大颗粒尿素20万吨、酵素菌生物有机肥6万吨和2万吨硫酸钾,实现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的生产规模。培育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企业集群,“十一五”期间,广西德胜铝厂,达到年产预焙极阳电解铝12.6万吨、铝板带5万吨和铝型材3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生产规模;南方有色冶炼有限公司,达到年产6万吨电解锌、4万吨铅锌和18万吨硫酸,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生产规模;河池金河矿冶有限公司,达到年产锌铅锑银系列深加工产品6万吨、硫酸12万吨、采选原矿2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生产规模;广西堂汉锌铟有限公司,达到年产氧化锌5万吨、高纯铟60吨和硫酸锌8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生产规模。培育运输企业集群,到2010年,河池运达集团实现年运营收入达10亿元以上。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到“十一五”末,宜州糖业集团,达到日榨制糖加工能力2万吨,新增年产4万立方米蔗渣中密度板,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的生产规模;河池市制丝集团,达到年产白厂丝1万吨,生坯2000万米,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的生产规模;罗城、都安葡萄酒业,达到年产葡萄酒1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