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形势较为严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活污染比重上升,农业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电子废物污染等新的环境问题逐步显现。淮河、太湖流域省、市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不高,长江近岸污染带有扩大趋势,有机毒物污染问题突出;沿海入海河口污染严重,主要湖泊普遍存在富营养化问题,城市、小城镇和部分乡村河流污染加剧。空气质量总体属中污染级,一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突出。城镇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能力不足、标准不高。噪声扰民、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矿区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也比较严重。
2.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江苏资源较为匮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制约愈益明显。全省人均耕地0??99亩,有14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淮北地区、沿海垦区和丘陵地区资源型缺水,苏南等地区因水环境污染造成水质型缺水。森林覆盖率较低,林木分布不均。能源消耗量大,自给率低,近80%的一次能源要从省外调入。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5%,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比国际先进水平低6个百分点。人均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总值0??86万元,列全国第26位。
3.人口压力较大。2003年底,江苏总人口7405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21人,居全国各省(区)之首。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今后每年仍将净增出生人口20-30万人。外来流动人口呈进一步增加趋势,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总量大、老龄化趋势加快、人均受教育年限不高的状况对资源和环境将造成直接影响。
4.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技术标准尚不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机制未完全落实,偏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环境价格机制和多元化投资机制有待形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建设比较薄弱。环境执法不够有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环境管理体制、环境科技创新机制、公众参与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推进生态省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加快发展,统筹兼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努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在建设中优化生态环境。
2.依靠科教,夯实基础。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省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生态教育水平,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形成环境资源使用成本机制、价格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环境与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国内交流合作。
4.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着重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在此基础上,立足地区、城乡、系统的自然条件与发展现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