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极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型经济
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推动"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1.发展生态农业
结合资源、环境特点,探索适合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把农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生产清洁化和产品优质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推进生态农业县建设。以创建生态农业县为抓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生态农业。在抓好已有2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同时,"十五"期间再建设13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抓好国家级江阴生态农业示范县和环太湖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到2010年,全省力争有60%的县建成生态农业县。
(2)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中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定化肥、农药合理使用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开发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茶叶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制订工作,建设"放心食品"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省开发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5000万亩。
(3)推行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布局,要确保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在需特殊保护的区域,划定畜禽禁养区,对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落实关停转迁计划。畜禽养殖要建立符合ISO14000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采取先进工艺处理粪便污水,实现固液分离,建设沼气工程,生产有机肥料。到2010年,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4)推进生态渔业建设。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继续认真实施长江禁渔、海洋伏休、湖泊禁渔制度。严格实行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马力双控政策。坚决淘汰和更替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渔法渔具,打击电、毒、炸鱼等违法行为。增加渔业增殖放流,加快海州湾人工鱼礁群建设,加大海洋牧场的建设力度。科学布局养殖生产,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到2010年,全省大中型湖泊全面实行养殖容量制度。
2.加快林业建设
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把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家园作为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实施绿色江苏林业行动,实现全省森林资源10年倍增计划。通过建设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通过建设杨树板纸一体化等重点林业产业工程,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0%。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合理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加快发展节能、节水工业,积极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吸纳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产业。严格限制高污染行业的扩张,从严控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以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小区为基础,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试点。到2010年,建成一批生态工业园区。
(2)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建立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支持和引导企业淘汰浪费资源的工艺、技术和产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充分运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节能、节水、节约原材料和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建设一批废塑料、废橡胶、废电池、废家电、废电脑、废手机、包装废弃物等资源化处理以及废旧汽车回收拆解等处置产业化基地。建设一批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基地和规模化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规模经营和一体化进程,提高社会综合效益。
(3)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以推行清洁生产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控制污染。不断完善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逐步建立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机制。到2010年,纳入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范围的排污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太湖等重点流域的工业企业普遍开展自愿性的清洁生产审核,在化工、轻工、冶金、纺织等行业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在重点流域创建2-3个清洁生产示范市和5个清洁生产示范园区,把太湖流域建成清洁生产示范基地。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