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两控区"污染防治。以控制燃煤排放二氧化硫为重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推广燃用低含硫煤,控制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新建、扩建和改建火电机组必须同步安装脱硫设施,现有火电厂必须安装烟气脱硫装置,关停能耗高、污染严重的纯凝式小火电机组。对工业锅炉、炉窑加快技术更新和烟气脱硫改造。加强城市气化(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层气)工程、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较大幅度削减城市原有分散的工业锅炉和民用炉灶等二氧化硫排放。
2.加强水资源保护
(1)强化地下水管理。针对全省地下水开采情况和水文地质状况,划定地下水超采区、限采区。苏锡常地区到2005年底实现地下水全面禁采。苏中、苏北地区按照总量控制、计划考核、目标管理的要求,将开采量控制在可采范围之内,实现采补平衡。加强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根据优水优用原则,调整地下水使用功能,控制农用地下水开采量。到2020年,全省地下水资源基本用于饮用水源。
(2)节约利用水资源。以农业节水为重点,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建设高效节水防污型社会。开展节水增效示范区和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工程建设,将传统粗放型灌溉农业建设成为节水型现代高效灌溉农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的发展,降低产品单位产量耗水定额,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达到70%以上。做好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工作,降低城镇输配水管网和用水设施的漏水损失,开发、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技术,对居民用水实行计量水价,建立鼓励使用"中水"的价格机制,建设节水型城市。
(3)开展河湖生态清淤。大力开展生态清淤,并使其长期化、制度化、专业化,减少河湖底泥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增加水环境容量。加快实施农村河道疏浚,到2007年将全省县乡河道全面疏浚一遍。近期重点组织实施太湖湖体以及出入湖河道的清淤工程。将生态清淤与交通、水利工程和生态农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利用清出淤泥,发挥综合效益。
3.加强国土资源保护
(1)土地资源保护。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认真落实国家确定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禁止在基本农田内植树造林、挖塘养鱼,保证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合理利用土地后备资源,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建立耕地开垦生态评价制度,制定生态保护方案。着力提高耕地质量,挖掘耕地潜力。引导和鼓励建设用地"三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以小流域为单位,将工程措施、植被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2)矿产资源保护。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矿产资源配置机制。根据江苏矿产资源稀缺特点,大力开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保证矿产资源的供需平衡,减轻对本省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推广使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提高矿产资源的采选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矿产资源消耗水平。到2010年,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3%和5%。加强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开展矿区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编制全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认真贯彻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实施矿区生态修复与重建工程,推进矿山开发与环境恢复同步化。到2010年,受破坏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率达到45-50%。
(3)合理开发利用能源。以"西气东输"为契机,不断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积极研究开发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合理配置煤炭资源,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调整改善能源结构。把使用清洁燃料替代石油放在重要位置,抑制石油消费快速增长势头。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采用先进技术,降低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提高锅炉、风机等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输配电网的损耗,加快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建设节能建筑,降低建筑能耗。
(4)海洋资源保护。认真贯彻实施海洋(环境)功能区划,组织实施碧海行动计划,通过防治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养殖、海洋生态隔离带,治理船舶、港口污染等措施,控制陆域污染物排放入海总量。到2010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改善,入海河流水质达到《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改变开发的无序、无度、无偿状况,重视对重要滩涂、自然景观、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区域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