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危害现状,结合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省划分为7个地质灾害防治区(附表4)和7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附表5)。各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环境、危害程度和危害对象不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各级政府应根据规划要求,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和部署好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地质灾害防治区
1.滇西北地质灾害防治区
包括迪庆州的德钦、维西、香格里拉,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和兰坪,丽江市的古城区、玉龙、宁蒗和永胜及大理州的云龙,共计12个区(县),面积61228平方千米。
本区西部属滇西横断山纵谷区北段,东部为横断山纵谷向滇中高原过渡区。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云岭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相间排列,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区。全区地势北高南低,山顶海拔2500~60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0~4900米,大于25度的坡地面积占60%以上。大型活动断裂密集,地壳抬升速度快、幅度大,强震活动频繁,山坡重力地质作用异常活跃,属于地质灾害极易发区。
宁蒗、丽江东部和德钦北部地区,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其余地区以泥石流为主且大多分布于怒江、澜沧江河谷及其支流沿岸。区内有9个县城、7个乡镇政府驻地和1个大型矿山受到地质灾害危害或威胁,700千米的公路路段经常因灾阻断交通。
虽然由于人口密度低和经济欠发达,本区地质灾害直接损失相对较低,但是地质——生态环境对人为工程活动却极为敏感。应通过加强地质环境管理监督,尽量减少采矿、筑路等人为工程活动对地形的扰动破坏。北部地区要加强天然林保护;南部地区要加强生态工程建设。
针对危害、威胁城镇的灾点,要尽快完善防灾预案,密切监视灾害发展动态,及时采取防灾避灾措施。对地质灾害频发路段,要设立危险区警示标志并积极进行灾害整治,保证交通干线畅通。重视农村雨季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发现重大隐患及时组织村民搬迁避让。
2.滇东北地质灾害防治区
包括昭通市的绥江、水富、永善、大关、盐津、彝良、威信、镇雄、昭阳、巧家、鲁甸,曲靖市的会泽,昆明市的东川、禄劝、富民、寻甸和楚雄州的武定,计17个县级行政区,面积42405平方千米。
本区地貌上属滇东北高原峡谷区,沿金沙江右岸呈不规则带状分布。山顶海拔2500~4000米,最大相对高差2000米以上,大于25度的坡地面积占50%。区内分布有小江、五莲峰、渔洒河、大关等活动断裂带,中强地震活动较频繁,属于地质灾害极易发区。
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右岸及其支流小江河谷两岸。在小江中下游不足70千米的河谷中,有各类泥石流沟100余条,素有“世界泥石流博物馆”之称。1965年以来,蒋家沟平均每年爆发泥石流12次,最多一年曾创下爆发28次的记录。人口超载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长期破坏,是导致地质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区内有8个县城、20个乡镇政府驻地、1个大型矿山受到地质灾害的危害或威胁,53千米铁路和330千米公路经常受到地质灾害袭扰。
本区地质灾害的防治,一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覆盖面积等措施,减轻土壤侵蚀,抑制滑坡、泥石流发展;二是要继续强化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要把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村庄和矿山列为监测预警的重点。
武定县西北部的东坡、万德和己衣乡等金沙江沿江地带,近期已多次发生大和特大级地质灾害,目前仍存在可能形成大灾、特大灾的隐患点多处。各种迹象表明,这一地区已经进入地质灾害高发期,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警惕,采取有力措施避免重大伤亡事件再度发生。对那些灾害征兆已较明显的村庄,要尽早选择搬迁地点,组织居民主动撤出危险区。必须重视居民地选址中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科学地规划利用土地。
进一步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昭通市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中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武定县和禄劝县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重视隐患排查、主动采取避灾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这些经验应认真总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