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滇西地质灾害防治区
包括德宏州的盈江、梁河、陇川3县,面积7404平方千米。
本区地处滇西高原中部,以中山宽谷地貌为主,山顶海拔2500米左右,相对高差1000~2000米,大于25度坡地面积占23%。大盈江活动断裂斜贯全区,新生代火成岩大面积分布,不良地质作用异常强烈,雨季高强度局地暴雨频繁,属于地质灾害极易发区。
滑坡主要集中分布于梁河县西部,泥石流主要分布于大盈江沿岸,盈江盆地周缘滑坡、泥石流相对密集。区内有1个县城、6个乡镇政府驻地和许多村寨经常受到地质灾害危害,房屋、耕地和交通、水利设施损失巨大,流域性、区域性灾害多发。1987年以来,由于受坡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和甘蔗等经济作物上山的影响,使中度、极强度和剧烈土壤侵蚀面积大幅度增加,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区应以大盈江流域泥石流为重点,采用综合措施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根据本区泥石流成群成带、流域性集中发育的特点,应以小流域为单元,上游通过禁伐天然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加强物源区水土流失控制,逐步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中下游应通过坡改梯、水改旱、推进土地整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等措施,加强泥石流排导,减轻泥石流对城镇、村寨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危害。
4.巍山—元江—金平地质灾害防治区
包括大理州的巍山、南涧,思茅地区的景东、镇沅、墨江,临沧地区的云县,楚雄州的双柏,玉溪市的新平、元江,红河州的红河、绿春、元阳、金平、个旧、河口和临沧地区的凤庆,共计16个县(市、区),面积47295平方千米。
本区位于滇西山地峡谷区与滇东高原盆地区的过渡带上,哀牢山为区内主要山脉,山峰海拔2500~3200米,相对高差1000~2000米;元江和澜沧江为区内主要河流。红河、哀牢山断裂带规模宏大、活动强烈,沿断裂带变质岩系分布广泛,属于地质灾害极易发区。
红河县以南地区以滑坡为主,元江县以北地区滑坡、泥石流并重。区内有8个县城、15个乡镇政府驻地、2个大中型矿山受到地质灾害危害或威胁,385千米公路经常受到地质灾害危害。1996年以来,元阳、景东、墨江、金平、新平相继发生过大或特大级地质灾害。
本区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元江一级支流沟谷中,这些地段通常具有山坡土层厚度小、下伏岩层多为顺层坡的特点。在高强度降雨激发下,即使一些植被较好的地段,也会由于土层过度饱水、山坡结构类型不利,而出现滑坡、泥石流群发现象;与其它区域相比,地质灾害的突发性更明显,加快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尤显必要。
在每年雨季到来之前,对地处沟谷岸坡上的居民地要认真巡查,做好已有隐患点和新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工作。针对本区矿山较多、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质量影响显著的特点,要切实加强矿山防灾工作的检查监督。
5.滇中地质灾害防治区
包括丽江市的华坪,大理州的剑川、洱源、宾川、漾濞、大理、鹤庆、祥云、弥渡、永平,玉溪市的易门、峨山、通海、华宁,曲靖市的宣威、麒麟、沾益、马龙,红河州的石屏、屏边、蒙自、建水、开远,文山州的马关、麻栗坡,德宏州的瑞丽、潞西,保山市的龙陵、腾冲、施甸、昌宁、隆阳,临沧地区的双江、镇康、永德、耿马、临沧、沧源,楚雄州的禄丰、大姚、姚安、南华、牟定、永仁、楚雄、元谋,昆明市西山、安宁,思茅地区的景谷、普洱、江城,计51个县(市、区),面积136981平方千米。
以元江河谷为界,西部为滇西山地峡谷区南段,山顶海拔2000~3500米,相对高差1000~2000米,大于25度坡地面积约占40%;河流主要沿断裂发育,软弱地层条带状分布。东部为滇中高原地貌区,山顶海拔2000~3000米,高差1000~1500米,大于25度坡地面积占25%左右;多条近南北向活动断裂大致等间距分布,对山川水系格局控制明显。
本区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内有11个县城、30个乡镇政府驻地和3个大型矿山受地质灾害危害或威胁。
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与人为活动关系密切,许多灾害由人为工程活动直接诱发。认真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扩大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覆盖面,是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为了减少灾害突发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应以受到地质灾害危害、威胁的城镇和矿山以及其它地质灾害密集地段为重点,加强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要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得到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