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2%,但也遭遇诸多困扰,城市居民为堵车、污染、房贵等“大城市病”所困扰,而农民“被上楼”、“半城市化”等问题也仍待解决,此外还有大约2.6亿农民工,希望逐步融入城市,并且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这些现实而迫切的问题让城镇化成为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九三学社中央
保障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
今年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继续关注城乡统筹发展,提交了多个相关提案。其中《关于强化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建议》指出,必须保障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提案建议:完善监督机制,增强规划的法律约束性,采取切实措施遏制“一任领导,一个规划”现象再度泛滥。拓展专家参与规划的深度,有必要将专家“一次参与”转变为“长期参与”,明确专家的长期责任。建立“大规划”专家队伍,要着力培养一批既熟悉城市发展规律,又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并能把握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规划大师。正确处理规划制定和执行中政府、专家和公众之间的关系,这三者应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做好三个协调,即将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发展相协调,将城镇化与工业化相协调,将资源的集约利用、城市的宜居性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实现全面发展。
◆◆◆支建华委员
合理规划城市承载力
“近年来的房地产热,促使房地产大规模开发,市场投机投资盛行。”支建华委员提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造成土地浪费严重,一些地方在城镇建设中过度征用土地甚至耕地,同时城镇商品住房的“毛坯房”比例高,住宅使用寿命短、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尤为突出。
支建华建议,应合理规划大、中、小城镇人口密度,不走重复浪费的老路;研究制定集约用地配套政策,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相关部门重新审查相关规划的建设用地规模,凡是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的,进行调整、修改,把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作为今后土地开发利用的重点;政府应改变土地财政现状,科学引导城镇化遵循重规划、省资源、宜居住、便出行,以人为本、实现城镇有序发展等发展新理念;调整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控制随意出让土地,土地征用要给农民足额的补偿,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给农民市民待遇,推行城乡土地转换机制,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减少“空心村”和“空心房”。
◆◆◆冯俊委员
让农民工子女学有所教
谈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时,冯俊委员表示,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而不是土地的城镇化、房子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