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城镇化”正在成为当下中国新的主题之一。这从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即可看出。
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透露,今年两会期间,关于城镇化的建议和提案已有500多件,具体数字“还在统计之中”。相当于约每10位代表委员中就有一位提出了这方面的建议。
城镇化不只是官员和经济学家们热议的新话题。
今年人代会上,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联合其他8位全国人大代表交了一份建议。他们认为,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应注重古村落的保护。他们指出,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如何在尊重历史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留文化遗存,应当引起重视。
对于已有逾半数人口生活在城市的中国来说,古村落的保护存在一个问题。如这份建议所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各种水利移民、生态移民、工程项目移民的过程中,一些古村落“不可避免地解体或遭到破坏”。
而国家的城镇化率不断刷新,过去5年里就由45.9%提高到了52.6%。1991年,这个数字仅为26%。
古村落的破坏,不只是那些古老的宗祠、村街、戏台、水井等有形遗产的消失。户思社等人指出,在城镇化进程中,“以惊人的速度解体”的,包括村庄的名称。当村、乡、镇重新划定,一些村名就此消亡。而这些古老的名称,有的存在于二十四史等历代文章典籍之中,一旦消失,就永远地与历史文献割裂。
河南省文化厅厅长、全国人大代表杨丽萍也建议,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她所在的这个农业大省刚刚提出,今后5年的一个目标是“城镇化率达52%以上”。
杨丽萍说,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全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我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近年来的城镇化进程中,各地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但“重经济轻文化、重开发轻遗产、重建设轻保护”的情况一直存在,“建设性破坏”遗产事件时有发生。
杨丽萍概括的突出问题包括:有些城镇发展规划中,没有安排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有些城镇建设项目未事先进行文物调查和勘探。在新城镇开发、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对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街道等未能妥善保护。一些古村名、古镇名、古街名消失,相关“历史文化信息附着的遗迹荡然无存”。
因此,这位人大代表建议,各级政府应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和文化生态保护区纳入城镇化总体规划,对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例如,一切城镇建设项目在开工前必须坚持先行文物调查和文物勘探的原则,未经文物部门勘探,任何建设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破土动工。对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乡土建筑,应当按照文物法规在原地予以妥善保护,而不能拆旧建新。
杨丽萍建议,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发挥文化遗产在今天的传承展示价值。对一些古遗址,尽量做好文化主题公园的开发。要按照不损害文物本体、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原则,改善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鼓励原有居民能够在世代居住和生活的古村落里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同时延续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村名、古镇名、古街名应尽量保留。对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指导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展示馆和传承、研究基地等。“要鼓励、指导私人对其所有的乡土文物建筑履行使用、管理、开放、展示等方面的义务。”与杨丽萍不谋而合的还有人大代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王鸣,后者今年建议,国家应该尽快制定一部古村落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