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要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做好农民向市民转变这篇大文章;
——城镇化的过程中,设定城市生态安全距离,不要无限制“摊大饼”;
——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型城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使二者得到一体化推进;
……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去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又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未来几年,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新型城镇化”无疑成了本届两会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那么,城镇化到底如何推进?要注意些什么?关键在哪?委员们从多种角度,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农民“身体进城”,更要“心灵进城”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要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做好农民向市民转变这篇大文章。”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江苏省委主委朱晓进说。
城镇化,是朱晓进委员履职一年来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虽然城镇化在我国不少地方已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朱晓进在调研中发现,与此同时,由于就业岗位有限、专业技能缺乏、对城市生活规则的理解差异、身份认同模糊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以至“许多农民人进城了,但并没有融入城市,有的甚至在城市里迷失了方向。许多因为城镇化改造而被动进城的新市民,进城后的幸福感不升反降。”
为此,朱晓进委员建议,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坚持产业引领,要避免没有产业支撑的“圈地运动”式城镇化。在优先考虑将原有大中城市中适合新市民技能状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城镇转移的同时,根据当地原有资源和新市民传统技能情况扶持符合本地特点的产业发展,为新市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新市民完成从传统观念到现代理念的“渐变”而非“裂变”。
与此同时,更要重视“心灵安置”,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如建设符合农民传统交流习惯的多功能社区活动中心,以满足新市民的情感交流需求,通过开设市民讲堂、组织市民广场活动、赠送体育、艺术活动门票等形式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让他们在城市中获得尊严、找到自信,在不间断的潜移默化中与城市生活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