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有限的土地资源,需要加建和扩阔路面时,很多政府都会依赖工程或不同的经济手段去控制交通。新加坡的陆路交通管理面向深层的多元交通运输,打造全面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不单是使道路畅通,而是提供一个多元的交通网络和选择给国民,并通过不同渠道发放实时交通情报,如哪里有意外、下一班次地铁什么时候到达、通往市区的道路收费是多少等,让大家在出门前选定最佳、最快捷的途径前往目的地。要达此目的,就得利用不同的科技和创新的交通理念。
ITS的发展
新加坡陆路交通的舵手是LTA(Land Transport Authority)。早在1997年,LTA便着手开展了一个名为i.transport的长远发展计划,旨在发展一套紧密接合道路驾驶者,公共运输及乘客或行人的陆路运输系统。正如华南理工大学教援Lam Soi Hoi指出,新加坡的ITS系统主要是ATMS(Advanced Transport Management System)先进运输管理系统APTIS(Advanced Public Transport Information System)。
据了解,第一阶段的i.transport计划已于2000年完成,期间安装了一系列的ITS设备,用来度量和搜集不同的数据、路面车辆的交通速度、行车流量、意外情况等,然后进行分析,并进行适当的管理。
GLIDE及EMAS
事实上,新加坡于九十年代便从SCAT交通管理模式得到启发而发展出自己的GLIDE(Green Link Determining System)系统来监视各主要公路交叉口的交通流量,从而控制各交通灯讯号以疏导繁忙的行车线。
在高速公路上,新加坡建立了EMAS系统(Expressway Monitoring and Advisory System快速道监视与指挥系统),就是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一连串名为J-EYES (Junction Electronic Eyes)的摄像机,如有交通意外事故,EMAS会通过公路上的VMS电子信息板(Variable Message Sign)告知驾驶者路面情况。此外,所有的摄像机也会连接GLIDE系统以协作完成路口交通讯号管理。
此外,新加坡也发展了TrafficScan系统,利用出租车安装了全球卫星定位(GPS)接收系统来监视交通情况。一些数据如当时出租车的车速、移动情况也可以通过因特网发放给道路使用者。
正如Lam Soi Hoi教授所指,这已经进入新加坡ITS发展的第二阶段,就是从单一依靠先进科技来作交通管理的ATMS跳到APTIS的概念,将所有侦察到的信息发给有关的交通使用者。
LTA的i.transport理想,原来就要把不同的ITS子系统,通过信息科技集中管理主干线和高速公路,其中也包括发送实时之路面和公共交通情况。到ITS系统完全成熟时,甚至可为使用者提供一条最适合的行车路径或者是公交路线。
traffic.smart 和transit.smart
目前所有ITS子系统所搜集的资源都会组织成两个数据库:分别是包括了交通情报的traffic.smart和公交运输系统的transit.smart。
traffic.smart已于2000年5月推出并让公众可以在因特网上读取不同子系统的信息,包括(见图):EMAS、GLIDE、TrafficScan、ERP (电子道路收费系统)、RIMS (道路信息),transit.smart则会于2003年底才会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