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介绍说,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一直在大力推动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工作,目前针对各类出行者的需求,已经形成了由网站、热线、路侧情报板、交通广播、手机和车载导航仪构成的比较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出行者登录北京公众出行网(www.bjjt.cn),可以查询实时路况信息、公交地铁换乘信息、高速公路路况信息、驾车路径规划信息等多种服务信息。
通过拨打北京交通服务热线(96166),可以查询公交、地铁、高速公路、长途客运班次班线、一卡通等22类交通信息服务。
另外,北京移动与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合作,推出了“掌上交通指南”个性化交通信息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短信、手机上网和拨打12580三种方式随时掌握路况信息。北京世纪高通科技有限公司和导航仪厂商、汽车厂商合作,推出了动态车载导航服务,在汽车中安装的导航仪可以显示动态路况信息,能够结合路况拥堵情况规划合理的驾车路线,规避拥堵。
今天,人们只需发一条短信,就能立刻得知当前四环内任意一条主要路段的路况。根据不同的定制方式,车主还可以得到实时路况提醒、最优路线提醒、实时路况查询、最优路线查询、每日焦点路况五类服务。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目前北京正在加大交通信息的整合力度,并进一步推动交通信息服务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结合3G、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等新技术的应用,开展新型信息服务系统的示范建设。另外,还已在数据融合和预测等核心技术方面开展攻关研究。通过长期的努力,杜勇相信市民出行信息服务将会更加完善。
高效调度
应急系统是典型的两头在外——收集信息在外,处理在外,应急系统最终的实施要体现在路面上,通过合理的调度,保证路面的畅通。而关键部分在内——依据信息收集情况作出的判断和调度,而在内的往往是正确应急处理的关键。
北京曾经发过“二环散油”的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民警是在几个小时后,通过发生交通事故的市民拨打122电话,才了解到事故情况。等民警赶到现场勘察情况、采取措施时,已经对当天北京早高峰的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当然,这有信息采集方面的滞后,但更主要的暴露出了交通指挥调度以及各方协调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实现对意外事件的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当前,北京市完善了交通民警警务装备,建设了交通应急指挥硬、软件系统。
现在,每一个交警身上都配备了GPS定位装置,而在总部的屏幕上可以实时显示他们每一个人的位置。这套装置对遇到突发事件时的人力优化配置有很大好处。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指挥人员使用警力定位系统,迅速显示事件区域的警员、警车分布,以便指派最近的民警,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置。
同时,作为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系统与政府其他应急保障部门之间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一旦发生各类交通突发事件需要有关部门直接参与的,交管局指挥调度中心会及时协调,以确保现场快速处置。
有了一套智能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后,大大缩短了交通处理时间。以前处理一个交通事故现场,一般需要30分钟;而现在只需要15分钟,甚至3~5分钟之内就可以解决。
不仅如此,根据杜勇的介绍,《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第二版)》中确定了我国智能交通的十个重点应用领域,覆盖了交通系统的方方面面。
北京的智能交通管理正在“紧急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