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算了这样一笔账:北京一年堵车大概造成60亿元损失,平均一个北京人每天损失1.1元钱,一年损失400元。实际上,交通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除了具有经济学上的价值之外,更早已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如果说阡陌交通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写照,那么,信息智能交通则正在成为现代人的时代背景。
城市峡谷
“城市峡谷” 是形容一种城区的交通地貌,表示车流进到这个区域就很难出来,要被长时间的滞留在那里。上个世纪90年代,中关村就曾经被冠以“城市峡谷”的称号。那时候,中关村除了以电子一条街闻名外,另外一个也同样名声在外的,就是它糟糕的交通状况。
每到上下班高峰时期,中关村的车流、人流以及自行车流相互缠绕在一起,互不相让,动不动就缠成“死结”。此时,人群中开始有人焦急的喊,“快叫警察啊,警察呢?”可是,警察往往并不会如愿的立即出现,等到警察真来了,把交通疏导开了,没有一个小时,也有半个钟头已经过去了。
那个时候,北京的私家车刚刚兴起,但是,作为现代城市的北京人却已经开始感受到了道路拥堵带来的种种考验,同时也承受着时间成本提高带来的诸多损失。
最近几年,北京的机动车数量更是以百分之二三十的速度增长,道路上的机动车也越来越多,交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北京市交管局负责人透露,截至目前,本市平均每天新增1300辆机动车和110名驾驶员。大量新车、新驾驶员的上路加剧了车路矛盾和交通拥堵。首都北京一度被国人戏称为“首堵北京”。如果不尽快提出有效合理的解决对策,北京的交通问题将会演化成一场交通资源的危机。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北京的交通管理系统也一直在经历不断的变迁和进步。1978年5月,北京率先将三角形人行横道线改为现代的斑马线开始;1981年9月,在东长安街南池子至方巾巷5个路口第一次安装无电缆线控系统,该系统可自动按预行设定的相位差程序准确协调各路口的交通信号,实现了绿波控制;到2007年12月,推出第一款TMC动态导航终端产品,此举成为北京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的破冰之旅。北京的交通管理越来越信息化和智能化,这使得交通参与者正由被动盲目变成主动清晰,而交通应急处理也越来越及时。
今天再到中关村,可以很容易发现,这里的交通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而这一切的背后,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种种的“玄机”。
全面应急
在北京市交管局指挥调度中心大厅内,一组大的显示屏24小时随时滚动着北京市各个主要街区的实时交通现场图,这里是北京市处置重大交通事故以及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重大恶性灾害事故的交通协调指挥机构,也是应急管理的“主脑”。
交通拥挤、道路阻塞和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正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世界上的各大城市,一个城市的交通应急管理能力最能体现其交通管理的水平。
在交通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第一时间掌握事件态势和现场情况,启动应急预案,调度抢修抢险所需的人员、车辆和物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突发事件的处置。同时,及时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分流突发事件发生地外围的车辆和行人,将突发事件对交通产生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