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杭州市交通系统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当前实际看,最突出、最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即需求不充足、共享不充分、利用不深入、投入不稳定、定位不明确。
(一)需求不充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意识不强。有些单位还没有树立起用信息化推进交通建设和行业管理的意识。其次,主动性不够。一方面,有些单位和部门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信息化部门的事,没有主动从业务角度出发具体的提出信息化需求。另一方面,信息化人员在制订规划、安排计划时也缺乏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主动、细致、科学、反复的调查论证还没有形成制度。最后,业务不熟悉。具体业务部门人员不熟悉信息化技术问题,更为突出的是信息化人员对交通业务十分不熟悉。以上三方面因素导致需求和开发“两张皮”问题十分突出,“互动机制”远未形成。由于需求不清晰,系统开发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与实际有较大的脱节,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造成了浪费。
(二)共享不充分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业务系统间缺乏共享。目前公路、运管、港航、车管四局已有大量的业务系统投入应用,但没有建立在统一的基础数据库之上,标准不统一,导致同一个单位内部不同业务系统孤立存在,无法联动。二是行业间缺乏共享。系统内各行业管理单位如港航局与运管局之间的货物流量、流向等数据;运管局与车管局之间的从业人员考试和检测数据;公路局和运管局之间通车公路数据等等需要共享的信息资源目前都还没有共享。三是上下间缺乏共享。一方面管理部门从管理对象获取行业管理所需的信息比较困难,港口、航运、道路客货运等企业状况、基本数据等都无法全面掌握。另一方面市交通局本级也无法从行业管理部门及时获取全面、真实、有效的业务数据。四是内外缺乏共享。交通和公安之间的车辆GPS监控,出租车管理,驾培管理,超限、超载、超速管理,事故处理,车辆年检和报停管理等方面目前均没有实现数据互通和资源共享,既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数据不同步的可能性。
(三)利用不深入
一方面是对已有信息资源的利用不深入,目前由于没有全面的、可共享的交通信息资源库,作为杭州交通对外服务总窗口的杭州交通信息网只是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发布、政务公开、简单沟通等功能,缺少有效、准确、集中的数据,导致公众无法获取全面、有效的交通综合信息,不能满足公众对出行、旅游、物流、定位等多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资源的利用还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像很多业务系统将数据采集后,仅仅以满足基本业务需求为目的,以统计报表、流程图、电子表格等形式展现出来而已。没有立足于行业发展的角度,深层次的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造成“资源浪费”。
(四)投入不稳定
据初步估算,杭州交通系统“十一五”期间信息化项目投资将达到2个多亿,这还不包括信息化人员经费和日常维护开支。从“十五”期间情况看,资金来源渠道不多、不畅问题比较突出。目前信息化资金渠道有四条:一是从省交通厅争取。近三年来省厅通过市交通局计划口子投入市局的信息化资金是500万元。从2005年开始,均被以无专项资金为由拒绝。二是向市财政争取。2003年财政拨款20万元用于交通信息网建设,2007年投资100万元用于行政许可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与其它政府机关相比,交通从财政争取信息化建设资金是比较少的。三是市交通局系统自有资金投入, 2001年到2006年共投资6200万元,主要用于计算机设备采购、网络建设、计算机系统维护和信息化项目建设,其中市交通局本级投入750万元。四是市场化运作筹资。从2003年开始系统内已先后有运管GPS、水上GPS两个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到建设资金共300万元。虽然有四个资金来源,但没有形成稳定的信息化资金来源。
(五)定位不明确
市交通信息中心为市交通局直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根据《工作规则》与市交通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主要承担职能包括市交通局机关信息系统日常管理、维护,以及信息化规划计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研究开发、应用推广、项目建管、教育培训等方面。目前,市交通信息中心坚持“两条腿走路”,在承担交通信息化行业管理职能和做好日常信息化管理维护的同时,依托交通工程建设,实施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开发推广。从市交通信息中心角度看目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统筹监管力度不够。虽然2005年市交通局赋予了市交通信息中心信息化行业管理相关职能,但是在具体职能履行中,一些单位消极对待,以致困难重重。二是由于市交通局无信息化专项资金,制约了信息化资金计划管理职能的实施。三是市交通信息中心自身发展面临的困难。由于交通建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交通信息中心作为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拓展业务时会有诸如税收、分配、开支、招工等方面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