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低碳经济,培育低碳产业
1、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电源结构调整,推动电源结构由单一煤电向煤电、气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垃圾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优化电源配置,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燃煤机组,提高电力装备水平。推进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稳步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2、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以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产业为核心,全力打造“中国电谷”,进一步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高效节电、新型储能、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等六大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具有一定规模的低碳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低碳高产出的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全力打造电力电子产业集群、高频产业集群、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加快网络游戏、动漫等创意产业的发展,推进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低碳科技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优势服务业。规划建设低碳教育展示场所。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业,提高绿色农业比重。
3、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强排放监控技术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发展清洁汽车技术和汽车尾气控制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开发工业固体废物、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组织实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光伏幕墙等重大科技示范项目。依托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实验室,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4、发展静脉产业⑤。加快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收集-转运-集中处置-资源化”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5、推行清洁生产。完善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标准,优化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所有企业都要持续实施清洁生产,培育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企业。对超标排放和排放总量较大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引导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到2010年,清洁生产知识全面普及;到2020年,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得到全面推广。
(二)树立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
1、提高低碳意识。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教育部门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低碳宣传,广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社区、学校、医院、饭店、家庭等创建活动。选择一批先进机关、企业、商厦、社区等,建设低碳宣传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
2、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地产产品。
3、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推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中推广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设计与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结合。全面植树造林,建设园林化城市。捕捉城市建设、生活消费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城市碳汇⑥。加快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