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施低碳化管理,加强节能减排
1、抓好农村节能。做好秸秆综合利用,鼓励秸秆还田,支持开发秸秆固化、气化技术,稳步推进秸秆发电试点工作。推广省柴节煤灶,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畜禽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主城区和卫星城周边农村沼气用户普及率争取达到50%以上。鼓励农村垃圾通过堆肥等方式进行资源利用,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能耗落后生产农业机械,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
2、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强化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监管。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着力培养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企业。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一律实行限期治理、整改。加快对传统产业实施低碳化改造,继续加大关停“六小企业”工作力度,逐步淘汰不符合低碳发展理念、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技术和产能。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在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
3、推进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强化节能设计。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节能改造。研究政策措施,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楼,进行节能改造。组织实施一批低能耗、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的示范工程。
4、强化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用或优先行驶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到2020年城市公交车尾气排放全部达到欧Ⅲ标准。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积极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2012年前,在主城区和卫星城规划建设12-15个压缩天然气站,燃气公交车、出租车拥有量达到车辆总数的20%以上,最大限度降低城市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
5、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在餐饮住宿行业逐步减少、最终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积极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家电销售场所推行节能标识制度。在流通领域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在经营性服务场所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等相关规定,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排放。
四、重点工程
(一)“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高效节电、新型储能、电力电子器件、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等产业园区,建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化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基地。
(二)“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基本实现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市区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和设施太阳能产品应用比例基本达到100%,市区既有公共及民用建筑基本实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改造,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太阳能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城市”。
(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深化“蓝天行动”。以“拔烟囱、煤改气”为重点,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取缔市区建成区内分散的燃煤锅炉。加快热电联产和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建设,力争2015年前全面实施城市区域集中供热,全部淘汰市区直接燃煤锅炉,逐步实现向卫星城集中供热。所有县级城(区)镇及部分重点镇也要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实施“碧水计划”。到2010年,卫星城、所有县级城(区)镇及部分重点镇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并规范运营。加快城市水系建设,对护城河和防洪堤进行开发改造。深化“绿荫行动”。加快城市绿化步伐。到2015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43%。
(四)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加快对政府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改造,更换节能灯、安装太阳能照明系统、推广电子政务、控制夜间照明、控制空调使用,建立办公大楼能源需求与使用管理系统。2015年前,市级政府及部门全部完成办公大楼低碳化改造。2020年前,都市区县(区)级政府及部门全部完成办公大楼低碳化改造。
(五)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积极推广面向低碳化的社区规划手段、建筑技术和社区管理方式。2010年前,开展低碳化社区试点,进行示范方案设计。2015年前,低碳化社区建设规模力争达到现有社区的50%以上。到2020年,总结经验,制定标准,全面推广。
(六)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搞好主城区和卫星城内部的城市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加快都市区各组团之间快捷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到2010年,完成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现有城市交通体系评估,开展低碳化交通整合方案设计。到2015年,建立快速公交系统,建成市区内部及市区与卫星城之间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