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灯一小时”之时,你或许可以接受这短暂的黑暗,但当灯再次亮起来,我们又该如何?点亮的灯是否点亮了我们低碳生活意识?一小时,就像开灯关灯一样容易,但24小时、365天、10年、100年……
低碳生活对当下的深圳人来说,并非熄灯这么简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手大脚随意生活惯了之后,凡事都要考虑碳排量,可能比琢磨着花钱更难。
不过,不管难不难,低碳生活,已经到了别无选择的境地。
低碳生活,离你最近的环保行为
越来越多的私家车拥挤在街道上;家电卖场中烘干机、消毒柜、电动地拖热卖;家里或单位的电脑24小时开机,即便是上2楼也忍不住搭电梯……习以为常是个可怕的东西,它让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所做的。而低碳、碳补偿、减碳、购买碳排放……这些词,对大部分深圳人来说是问号。
我们就是地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在破坏环境这件事上,任何一个个人的力量都不渺小,且看这样一组数据:搭电梯上5层楼,碳排放超过1kg;每使用1立方米天然气,碳排放为2.1kg;吃半斤牛肉,碳排放为18.2kg……
倘若还不够惊人,那么还有另一组数值———一棵生长40年的树,平均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为1.27kg!这意味着什么?排放量与吸收量的巨大差额,让碳补偿显得杯水车薪!只有在排放出一点碳的同时,立刻更大付出地弥补,才有可能避免地球“入不敷出”。那么,控制源头———减少碳排放,自觉、自豪地过低碳生活,应该成为时下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毋庸置疑,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每个个体都责无旁贷。事实上,面对全球变暖的环境,不能不拥有改变未来的责任。
当呼吁自觉低碳生活不得不成为迫不得已的低碳生存时,也许电影《后天》中那恐怖的一幕也就离我们不远了,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再不过上低碳生活,我们还能有真的后天吗?
名词解释
碳足迹
源于英文“CarbonFoot-print”,指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的“碳耗用量”,是一种新的用来测量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指标。说到底,就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
碳足迹计算公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油耗公升数×0.785
乘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
短途旅行: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
中途旅行:200至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
长途旅行:1000公里以上=公里数×0.13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