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调研中了解到,我国长期以来城市建设模式弊端已显现,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的城市建设“高碳模式”遭遇挑战,实现低碳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需要。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我们不可能人为减缓城市化进程来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但可以选择低碳城市建设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提高能源效率、完善能源结构,在城市化进程中强化节能减排。
本刊记者了解到,目前发展低碳城市的热情很高,都希望使城市名片上冠有“低碳”。不过,有关专家认为,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也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目前必须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道路,要防止“新瓶装旧酒”,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谨防“赶时髦”
过去3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地方“政绩工程”使城市建设染上了“高碳症”。比如,在城市发展规模上盲目贪大求洋,追求“国际化大都市”。有的城市不惜砍伐树木森林,拆毁或缩窄自行车道扩建大马路;有的城市甚至没有自行车道,北京一些酒店没有自行车存放点,营造以汽车为主的市区交通模式;过分追求建筑物高度和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惜代价大规模拆旧翻新建高楼、建超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受访专家认为,盲目贪大求洋,带来了巨大的城市能源消耗,与“低碳”发展的理念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大量消费行为也存在“崇洋媚外”的现象。西方国家以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在我国不断升级,私家车无节制增长,住房面积追求越大越好,挥霍造成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采访中专家们谈到,亟须以“低碳”理念来矫正这些偏差,使领导者的决策、企业的行为和普通民众的生活,都回到理性、适度、节俭和清洁的轨道上来。在确定区域环境和资源约束性硬指标的基础上,建立相应量化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约束和指导政府、企业和居民的相应行为。
据统计,全国已有上海、贵阳、杭州、保定、德州、无锡、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一些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本刊记者调研了解到,许多城市显示出发展“低碳”的愿望和决心,探索的步伐越来越大。
受访专家对各地城市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都赞同,认为低碳经济不仅体现在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上,“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外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各地城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做法应给予鼓励。”
不过,从本刊记者采访了解的情况看,我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普遍处于零散和尝试状态,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目前城市决策者对“碳减排”背后的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对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性的认识不足,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建设路径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缺少准确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
多方信息显示,国内“低碳城市”的探索是从发展新能源产业入手,进而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理念。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白效明、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崔胜辉等专家,均对部分新能源产业是否属于低碳产业提出质疑。
比如,不少城市大力发展的光伏产业,专家认为对太阳能光伏电池应进行能耗分析,要计算硅材料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光伏电池的使用寿命期间的发电总量,才能正确判断其“低碳”的真伪。另外,很多替代能源的投资项目如煤制油、煤制醇醚、煤制气等,在制造出碳排放量低的产品过程中,也制造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本刊记者接触到的部分专家谈到,目前我国各地引进的不少外资项目,是国外光源的低端制造业,属于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项目。一些地方领导还把这种工业“洋垃圾”当作“摇钱树”,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产业的背景下,将来可能要用更大的成本来淘汰这些“洋垃圾”。
有受访专家认为,“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多上几个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这样的‘低碳城市’不宜作为推广试点。”
注重科学规划和布局
谭洪卫告诉本刊记者,各地热衷于进行低碳经济示范或建立低碳城市是一个积极信号,但低碳城市建设要特别注意三种不良倾向:
其一,防止示范项目变成“盆景”。他提醒说,如果国家倡导低碳城市建设,就会有不少地方出台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去做一些项目的示范,而这些项目往往是为示范而示范,展示一些并无多少推广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
在他看来,低碳城市建设中技术支持很关键,任何节能减排技术都有一个因地制宜的问题,各地气候环境不同,所适用的技术和方法也不一样。应注重挑选本地适用的项目和技术,逐步加以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