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角力
全球气候谈判集团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阵营,细分为多个小集团,其中权重比较大的是美国、中国和欧盟三方。
记者:如您所说,低碳经济可能很大程度上基于政策引导。对于减少碳排放量,目前国际和区域性的政策体系大致是什么样的?
王毅:从国际上来说,还是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巴厘路线图规定的基本框架来执行的,并希望通过今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新的协议。发展中国家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采取适当的可报告、可测量、可核实的国家减缓行动,同时发展中国家这种减缓行动必须得到发达国家可报告、可测量和可核证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不过围绕上述国际制度安排的气候谈判并没有得到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前景不甚明朗。在国际谈判以外,目前各国也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如中国的节能减排行动、欧洲的排放贸易体系、美国的限额贸易体系,也包括一些国家、区域性的立法,如中国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州的气候变化立法和英国的气候变化法都有不错的成效。
记者:在碳贸易市场方面呢?
王毅:现在的碳贸易主要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在附件I国家间(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除墨西哥外的所有24个成员、欧盟、前苏联各共和国及前东欧共产国家,合计37个成员)开展的。这些国家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承诺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整体减排5.2%。 近期看来,全球的碳市场可能建不起来。一是在各国没有就排放总量给出确定的限额前,建立碳交易市场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二是美国和欧盟连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都不承认,也无法建立这样的统一市场;三是在没有进一步的国际制度安排的约束下,这种碳市场可能造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碳泄露”,不能实现发达国家的国内减排义务。目前一些来自欧洲的设想是:首先是欧洲、美国、中国等建立各自的市场,然后再建立这些市场间的联系,为最后的全球碳市场奠定基础,不过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在减排问题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是怎么划分的?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王毅:全球气候谈判集团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阵营,还可以细分为欧盟、俄罗斯联邦、日美加澳新、77国集团加中国、小岛国联盟(AOSIS)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等。这些集团并非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谈判的进程不断分化组合,但其中权重比较大的是美国、中国和欧盟三方。欧盟国家因为在九十年代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在全球气候谈判中一直扮演积极的推动角色,希望在《京都议定书》基础上达成可操作的协议。而美国、日本等国则要求森林吸收抵消减排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质性参与,美国还由于国内因素而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当然随着奥巴马新政的实施,现在美国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总的取向还是希望抛开京都机制,建立新的以美国为核心的新的应对气候变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