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田建明告诉记者,这是河南省在此前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划》势必对这一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产生直接影响,实施方案也将成为落《规划》具体措施的一部分。
从2000年开始,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2008年达1073.1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突破1000亿斤。今年河南省夏粮总产达613亿斤,实现连续6年增产。河南省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安徽:沿江起舞承接长三角
安徽省政府下属一家研究机构研究员告诉本报记者,对安徽最大的影响,“就在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上,《规划》和皖江城市带的目标完全一致,将加快沿江地区发展。”据悉,皖江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可以确定被列入《规划》中,而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中区也已基本敲定,长江北岸的巢湖市会入选。
安徽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程必定告诉本报记者,在农业方面,安徽方面已向国家建议,建立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资料显示,淮河流域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及湖北5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其中河南、湖北、安徽均为中部省份。
江西:循环经济试点环鄱阳湖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告诉本报记者,《规划》关于城市带的内容对江西来说“实际上能带来有利的要素最多”,而循环经济对于环鄱阳湖经济圈以及武汉都市圈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据江西省发改委地区经济处相关人士透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最终方案正等待国务院批准。
江西省一位政府背景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考虑到环鄱阳湖地区为了长江下游生态保护所作的巨大贡献,因此《规划》细则中的循环经济方面,国家有可能将水资源税先行放到环鄱阳湖地区进行试点,有望税收减免或优惠。这位参与了国家税务总局在南昌进行的相关座谈会的人士表示。此外,环鄱阳湖地区将有可能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
湖北:科教高地上建“两型社会”
作为六省通衢、工业基地、文化中心,湖北占尽“天时地利”。而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群,自2007年末获得国家批准后,开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更是在中部区域内有了“先试”特权。
据湖北省发改委人士透露,目前武汉已经形成了大致的综改框架。“以产业双向转移为重点,推动区域产业优化整合;以完善快速通道为重点,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为重点,推动城市群基本工作;以农业板块机制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以实施商业连锁经营为重点,推动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如武汉都市圈城际铁路、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花山生态新城等一批重大的项目建设,也会随《规划》出台而落地。
而在区域专家看来,武汉拥有的国内排名前5位的教育资源,既是《规划》中优先发展教育的落点,更是科教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新天堑通途”。
湖南:文化产业成奇兵
“中部崛起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粮食问题,一个是环境保护问题。希望中部地区在工业化早期就能走出一条新路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如是总结了中部崛起的要诀。
而湖南作为传统农业大和新兴工业省份,其高层早已注意到这两个问题。用省委书记张春贤的话说:“湖南要发展就要做到三个'统筹’:统筹城乡,在农业大省搞好工业化;统筹区域,让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统筹人与自然,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而由“电视湘军”、“出版湘军”等组成的“文化湘军”现象背后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则是湖南发展的一只轻骑兵。也是《规划》中繁荣文化体育事业的新体现。
据湖南发改委的统计显示,目前,湖南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了以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和京广线、潇湘片、大湘西三个特色文化产业带。一个以旅游业、会展业为两翼,广电、出版、报业、娱乐为四轮的湖南文化产业航母在全国率先崛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5%以上,正成为湖南的新兴产业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