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经济规划获批数量和覆盖面上看,2009年无疑是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最快的一年。2010年1月12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批,成为今年国务院第一个颁布实施的区域规划。
除上述规划之外,专家预测,随着“十一五”进入收官之年,2010年中国经济版图有望再添三大区域经济规划。此外,还有一些重点地方有可能成为国家级区域经济规划中的“黑马”。
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市圈“起大早赶晚集”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加快培育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和城市群。
2009年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相比而言,2004年就已经正式启动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却迟迟没有出台。
为何“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国家发改委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微妙之处。“其他获批的规划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一个省内,而长三角和京津冀是跨行政区的,协调起来有难度,工作力度不一样。”
金融危机使我国传统外贸依存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而区域经济规划则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10年初,《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上报国务院的消息开始见诸报端,长三角各城市尤其是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的定位有望得到提高。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秀山曾对媒体指出,在即将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中,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列入发展重点,其意义就在于调整经济增长结构。
作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第三个增长极,京津冀都市圈的协调发展也备受关注。2006年2月起,国家发改委正式进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文本编制阶段,4月18日起至6月30日,规划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2009年5月,北京、天津、河北规划部门还签订《关于建立京津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力争实现区域规划“一张图”。据悉,截至2008年年底,该区域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29400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9.7%。
“今年区域规划批准的重点可能就是已经编制但没有出台的。长三角、京津冀都市圈是跨省区的,最需要区域规划来协调,这也是我们最希望做的,现在反而没有获批。今年应该能够批下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对记者说。
前述国家发改委人士也认为,未来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应该是跨行政区的。省内除了重点地区之外,应该是由各省自己来考虑。如果是跨省的,国家才出面协调。
成渝经济区区域合作将进一步加深
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三个率先发展的重点地区。如今,前两个经济区的规划已经出台,唯一剩下的只有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成渝经济区涵盖四川和重庆主要的城市群和产业聚集区。作为川渝发展条件最好、经济联系最紧的区域,成渝已经于2007年6月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有望从国家层面明确成渝经济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