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在制定中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充分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是国家战略决策的细化与实化;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地方的实际需要,注重发挥相关地区的比较优势。”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说。
专家认为,无论是从经济环境,还是从投融资、财税、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力度来看,可以预见的是,2010年更多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出台,将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效果显著,从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聚焦2 瞄准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专家和学者表示,纵观已出台的区域规划,不难发现,区域规划均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为主线,重视发掘各自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不同类型的区域开发规划都建立在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上,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集约式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对此,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告诉记者,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沿海受到较大冲击,相关规划旨在促进东南沿海的产业升级、促进空间布局的优化,而其他出台规划的地区则希望规划明确自身的定位,找准自身的优势,促进地区产业的升级转型。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的方式存在着土地粗放利用、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从长远考虑,需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规划和指导。中央需要在全局上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向更高的质量和效益迈进。
“区域规划密集出台的另一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即不断缩小国内的区域差距,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这不仅仅是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为即使是在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其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杨先明对记者说。
据范恒山介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能够顺应国内外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会,促进适宜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既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提升产业结构,又能够推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走向更高层次。
而《鄱阳湖生态经济经济区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直接是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保护和优化环境的,将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将其落实到产业的发展、布局和优化提升中,结果既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又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现了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