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说,“环珠三角地区”,这是首次从国家的层面提出这一概念,具体而言,这一区域是指粤东、粤西、粤北及周边省、区的相邻地区。这些地区与珠三角接壤,且有多条跨区域的交通通道与珠三角连接,因此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环珠三角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而且由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力较强,已经与环珠三角地区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分工的梯度。
陈广汉说,开放性的区域经济合作才能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珠三角、环珠三角、泛珠三角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合作区域,也要积极地寻求与国内其他区域和国际的合作,也不排除区域内有其他次区域性的合作形式。与邻省地区相比,珠三角在开展与东盟合作中有自己的优势。珠三角已经形成的经济实力、商业网络和海空营运能力,有利于其开展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并与其他省份形成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圈层辐射,梯度发展,从珠三角到环珠三角到泛珠三角,通过一体化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构筑,逐步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之一,珠三角这台增长发动机,将升级换代,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
三大经济圈各具特色珠三角试验田味道更重
日前,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表示,2009年将陆续有一批地区规划要出台。如果透过最新出台的珠三角区域规划回眸历史,以京津冀、长三角区域规划启动为标志,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以及西部大开发陆续跟进,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区域经济全面推进的时期。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在中国区域经济中,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2007年,三大经济圈合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6654.9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39.1%。那么,在珠三角区域规划出台后,这三者将会在未来中国发展中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长三角:重在整合
长三角是最先被提到国家战略中的,无论是从经济规模,还是辐射范围,长三角地区都是“长子”。长江三角洲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672.07亿元,占到全国的约五分之一。近年,长三角地区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转移,使上海的集聚产业突出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机械制造业,而江苏和浙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能力大幅度上升。
因此,在《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中,将长三角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并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高度,赋予长三角地区在壮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推动长江流域快速崛起、带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引领我国全面参与全球竞争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功能。
在2008年9月份,为推进长三角的规划与合作,国务院为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对长三角的定位有了清晰的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经济素质;有利于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推进体制创新,促进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显然,长三角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而长三角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整合各个省的力量。“珠三角的规划几乎是省内之事,尽管涉及到港澳,但这三者之间合作的历史也很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