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区域政策密切联系地方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发展中最关键、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从而成为地方的关注所在、动力所在和着眼点所在,地方能够积极行动、开拓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把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提出的要求逐条落到实处。
六是有利于地方在发展中保持总体思路和重大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规划和政策体现的是国家战略,又有跟踪机制,有利于保障地方在发展思路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即便是行政首长更替,也能够保障一张蓝图贯彻到底。
七是有利于防止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区域政策体现了分类指导、有保有压的思想,有效避免了“一刀切”,因而也有利于避免“一刀切”造成的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的往复循环。
从结果层面看,区域政策的实施,一是使国家重大发展改革战略能够扎扎实实得到贯彻落实。比如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能够顺应国内外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会,促进适宜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既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提升产业结构,又能够推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走向更高层次。又如《鄱阳湖生态经济经济区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直接是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保护和优化环境的,将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将其落实到产业的发展、布局和优化提升中,结果既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又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现了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等。
二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我国GDP仍达到8.7%的增速,这来自于各地的平稳较快发展,更来自于重点地区的支撑和辐射作用。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颁布了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地方,经济增长速度都大大高于全国和地区的平均水平,成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中流砥柱。
三是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推动了我国区域增长格局的重要转变,改变了长期以来东部地区增长速度超过中西部地区的格局。从2008年开始,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东部沿海地区,这是前所未有的。东中西互动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互惠互利共赢格局初步形成。此外,由于国家支持力度加大,那些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人均财政收入水平等也迅速提升,与发达地区的相对距离逐渐缩小。
关键在于抓好落实
记者: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性文件在落实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范恒山: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性文件的制定,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这正在被事实所证明。目前的区域规划和政策空间尺度相对比较合理,针对性较强,并且和地方的实际需要和优势有机结合,有利于发挥规划地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规划的落实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这并不等于万事大吉,要用足用好规划,确保成效,必须确保四个关键环节。
第一,把握重点。要认真领会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性文件的精神实质,抓住关键,把握好方向和重点,确保规划和政策在贯彻落实中不走形变样。
第二,明确责任。越具体就越深入,有责任就能落实,必须把规划或者政策性文件中的要求逐条落实到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现在国家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力度比较大,相关文件中都有分工。比如,明确提出了国家部门应该干什么,主要指导部门、规划部门应该干什么,地方部门应该干什么。从地方层次讲,也要明确责任,切实落实好。
第三,健全机制。要建立相关的领导组织体系,专门抓贯彻实施、抓督促检查、抓跟踪落实。要建立协调机制,协调解决结合部的问题,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四,完善措施。该细化的要细化,该配套的要配套。切实把握住三个方面。一是对于规划和文件的任务,比较明确的要按照要求落实;需要进一步细化的,要制定出方案,落到具体措施中。二是对于先行先试和创新的空间,要根据大方向和自身实际需要大胆探索。三是要跟踪检查,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需要及时跟踪检查,确保每项措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建立评估机制、协调机制、奖惩机制,并及时总结和反映进展情况。对落实不力的,应该采取必要的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