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特别是2009年,我国出台了多个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性文件,这些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性文件整体是遵循什么思路进行编制的?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近日,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
区域问题的核心是缩小两极差距
记者: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是如何提出来的?
范恒山:所谓区域问题,实际上指的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核心是缩小地区间存在的差距或者说缩小两极差距。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生产要素、创新能力以及民族、宗教、文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包括很多方面,一般地,包括经济发展程度、公共服务水平、人均富裕程度等,从发展的角度看,还包括创新潜力、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由这些差别产生的不平衡会带来很多问题。
从政府角度讲,使辖区内人民享受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实现共同富裕,是政府的责任。从群众角度讲,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别和贫富悬殊太大,既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进一步影响到推进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维护稳定的动力。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国家层面看,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能否建立起惠及所有人口的高水平小康社会,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从地方层面看,关系到地方发展的水平和后劲,也关系到地方的繁荣与安定。概言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缩小两极差别,于国家于地区来说,都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反映两极差距的指标体现在许多方面,如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收入水平等等,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指标,最重要的,我以为有两个:一个是人们享有的公共服务的水平,换句话说,不同地区的人群是否享受到了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另一个是不同地区人们实际拥有的财富的程度,在当前主要体现为人均收入水平的状况。事实上,区域发展的差距不仅仅有发展速度的问题,更有发展质量、结构和协调程度的问题。但一者因为经济增长速度更易引起人们直观感受,二者因为速度是比较基础性的指标,速度上不去,其他方面似乎也无从谈起,再加上一些体制上的原因,因此,经济发展速度往往成为人们衡量地区差距的重要指标,或者说,成了衡量区域发展是否协调的标志性指标。但应该明白,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来说,经济增长速度不是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指标。
国家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鉴于“八五”期间,地区差距已拉得较大的状况,从“九五”起,国家着眼于缩小两极差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在继续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21世纪初又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紧接着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新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基本形成。随着这些战略的实施,区域差距不断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数据表明,“九五”、“十五”时期,东中西经济增长速度差别已大大缩小,而“十一五”后期,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东部地区。
国家意志和地方需要的有机结合
记者:制定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性文件的目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范恒山: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使区域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效果比较明显。但我国地域幅员广阔,面积接近整个欧洲的面积;地区间差异巨大,地理环境、资源基础和现实发展水平悬殊。在这样一个地域广阔、地理差异很大的国家无疑不能够运用一个政策。即便是划分了四大板块,区域尺度仍然相对较大。因此,要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区域政策,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换句话说,要通过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到实处。
基于此,近几年来,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从各个地方的实际出发,以充分发挥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为着力点,国家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批空间尺度更加适宜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性文件,使区域政策的空间指向更加合理,政策内容更加细化、实化和更具针对性。这些政策的着力点都是立足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这些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在研究制定中都特别体现了如下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充分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是国家战略决策的细化与实化;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地方的实际需要,注重发挥相关地区的比较优势。正因为如此,其效果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