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如何应对经济发展要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的激烈竞争,如何开创并确保竞争优势,对一个省级行政区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具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因此,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现实意义有:(1)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一个如何吸引大区域中的资源和争夺大区域市场来加速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2)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顺应全球化趋势、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和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新世纪,省域经济只有不断增强和提升自身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克服经济全球化的难题,分享全球化的收益,促进经济加速发展。(3)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增强综合国力、步入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就没有综合国力的增强。(4)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省域经济是全国经济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层次,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各项要求,都必须体现和落实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上。(5)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又好又快”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路径。各级政府只有加强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把握和预见,才能对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做出合理的决策。
记者:2010年版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蓝皮书有了哪些创新?
李建平:此次发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蓝皮书较去年的蓝皮书,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次尝试选取GDP、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等10多个主要经济指标,把本评价期内我国大陆地区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与G20国家进行简单的国际比较,形成了中国内地10个省份和18个国家(由于欧盟作为一个联合体,和中国一起没有纳入比较范围)共28个单位参与比较。从中可以更好地反映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也更直观地反映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趋势。通过这样的比较主要是力图反映我国各省市区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振兴举措中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各省市区在本评价期内呈现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推动了全国经济呈现V型反弹,这不仅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国家来说,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对世界经济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而做出的突出贡献。
充实并完善了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继续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纳入评价范围。在2009年版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所构建的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指标评价体系,形成了目前由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和106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采集了2007~2008年港澳台地区的经济数据,对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综合排名,以期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包括港澳台地区和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在内的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变化,并分别就如何提升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在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分析部分,把2008~2009年度各个层级指标的对比分析充分纳入到分析思路之中,更加直观、全面地反映本评价期内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情况,提出的对策建议紧密结合全球和国内经济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更加贴近各省市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加强了对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区域分布的深度分析。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反映出的只是排序位差,上下位之间相差0.1分是相差1位,相差10分也是相差1位,不能反映各个位差之间的实际差距,自然也不能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实际差距。所以,今年的蓝皮书特别加强了对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实际差距及其均衡性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为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丰富和发展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今年的蓝皮书紧密结合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以及我国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振兴举措,突出反映了各省域在增强国家经济综合竞争力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和努力,赋予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新的理论内涵,使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同时,也不断深化了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创新研究,包括对竞争力评价方法、预测等问题的拓展性研究,丰富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内容。
记者:2008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如何分布的?与2007年相比有何变化?
李建平:2008年全国四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依次为:东部地区31.01分、中部地区19.99分、西部地区15.62分、东北地区22.17分,四大区域的分值比差为1?0.64?0.50?0.71。
与2007相比,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缩小了0.36分,表明西部地区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差距仍然较大;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与东部的差距都有所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