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2008年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分值变化情况看,4个地区分值都有明显上升,其中东北地区分值上升最多,增加了2.28分;其次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增加了1.46分和1.22分;东部地区平均分值上升幅度相对小些,为0.86。由此反映出东北地区各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而言提升比较快,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2007年的分差为10.27分,2008年的分差为8.84分),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竞争力差距也呈现继续缩小的趋势。
记者:根据蓝皮书的研究结果,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区域内部各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有什么特征?
李建平:东部地区10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绝大部分都在上游区,只有河北省处于中游区和海南省处于下游区,其他8个省份都处在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上游区,并且排位比较稳定,变化不明显,说明东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在东部地区的10个省份内部,竞争格局也是不平衡的,最明显的差距体现在海南省与其他省份之间。就是同样排在上游区的省份,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竞争力得分看,除上海市以外,北京市、江苏省和广东省得分都在30分以上,而福建省只有20多分,河北省分值只有上海市的一半强,与北京市和广东省的分值也有较大的差距。另外由于竞争力得分的变化,使得处于上游区的几个省份竞争力排位有所变化,其中有江苏省和广东省排位对调,天津市和山东省排位对调,但总体上看,两年之间各地区内部的排位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中部地区6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除江西省处在下游区外,其他5个省都处在中游区,与2007年相比,2008年湖北省、河南省和山西省综合排位波动明显,分别上升3位、下降3位和下降4位,而湖南省和安徽省的综合排位都下降了1位,中部地区各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不够稳定。从竞争力得分看,中部地区与上游区各省份得分差距较大,与下游区各省份之间得分差距较小,这说明从整体上而言中部地区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中部地区内部的6个省份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湖北省处于中游区的前列,而安徽省处于中游区的末尾,江西省则处于下游区。从地区内部的排位变化来看,湖北省从中部地区的第3位上升到中部地区的第1位,河南省从中部地区的第1位下降到第2位,山西省从中部地区的第2位下降到第3位,这反映了中部地区各省份竞争力相对变化较大。
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大多数处在下游区,只有内蒙古自治区处于上游区,四川省和陕西省处于中游区,其他各省份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地位,从表2-2的竞争力得分来看,西部地区平均得分只有东部地区得分的一半,表明其竞争力与上游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但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很多省份的竞争力得分差距很小,其竞争力劣势就不太明显。但从2007~2008年得分来看,平均得分有所增加,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连续两年处于上游区,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的竞争优势得到加强。从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内部来看,同样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处于上游区,在全国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与西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除内蒙古自治区以外,尽管其他各省份的排位是比较接近的,但从竞争力的得分看,各省份之间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同样是处于下游区,重庆市综合得分是西藏自治区得分的1.65倍。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明显的差距,使得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综合竞争力排位相对稳定,除了少数省份排位有所调整以外,没有太大变化。
东北地区3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分布越来越接近,2007年辽宁省排在上游区,黑龙江省处于中游偏上,而吉林省处于中游偏下,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特征不明显,但是到了2008年,3个省份的竞争力综合排位都有上升,特别是黑龙江省上升了4位,从中游偏下进入中等位置,使得东北地区3个省份竞争力综合排位区域靠拢。从竞争力得分看,2008年显著增加,不但明显缩小与东部地区平均得分的差距,还拉大了与中部地区的差距,说明相对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2008年竞争优势得到较大提升。
记者:一些重要指标如GDP、FDI、进出口总额的权重有多少?是否作为评价一个省市(区)综合排名的决定因素?
李建平:在208个4级指标中,所占权重最大前3个指标为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万元GDP综合能耗、R&D经费占GDP比重,权重分别是1.078%、1.073%和1.004%,整个指标体系只有这3个指标的权重超过了1%,权重排在前3位的指标都是与科技进步有关,说明了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推动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通常情况下,完全根据GDP来决定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排名方法是相对不合理和不科学的,难以综合体现该地区的潜在竞争能力。因此,本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指标的设置中,纳入了影响排名的各种要素,尽可能体现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真实排位,如地区生产总值即各地区的GDP所占的权重为0.63%,实际FDI所占的权重为0.52%,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权重为0.45%。这些指标所占的权重就不是很高,这也表明了我们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是比较全面,比较广泛和比较科学的。
记者:蓝皮书的综合排名与过去以GDP为主要衡量标准相比有什么不同?
李建平:蓝皮书所建立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起目前国内指标最多、体系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涵盖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政府作用、发展水平、统筹协调等经济领域,而不是仅仅是把GDP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
如,2008年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市GDP分别排在全国第7位、第13位、第22位,但根据蓝皮书所设立的评价标准,三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却分别排在全国第1位、第2位和第6位,这是因为本蓝皮书只是将GDP作为其中的一个四级指标,直接体现的比重较小,对总体评价结果不会产生明显影响,而是通过与其他指标计算比重和比率的方法,更多的从结构、增长和效益反映经济综合竞争力。这也更加说明本蓝皮书所采用的指标体系是比较全面,比较完整,更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