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规划方面,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三大系统现在都在同时开展类似性的规划。不少省市由建设部门组织跨行政区的城市群规划(比如珠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或者都市圈规划(如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具有较全面的区域规划性质。国土部门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增加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建设对土地需求的预测,同时还增加了因地制宜进行分区管治的内容,使其向区域规划进一步靠拢。发改委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格为对空间规划具有约束功能的总体规划,同时正式打出“区域规划”旗号。
记者:这样一来,局面就有些混乱,让地方政府也莫衷一是?
胡序威:这种部门间相互争夺区域规划空间的现象,尽管名目不一,各有侧重,但其内容多大同小异,导致大量工作重复,资源浪费,各搞各的,互不协调,甚至各不认账,严重影响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权威性。
统筹协调是当务之急
记者: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胡序威:对现在的混乱局面,必须进行有效的整治。深化改革、理顺规划体系、加强统筹协调是当务之急。
应该承认,我国多年来形成的规划体系,存在着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两大系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或产业发展战略等,属发展规划系列;全国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属空间规划系列。发展规划对空间规划具有导向作用,会涉及空间发展方向的内容,但不可能取代具体的空间规划;发展离不开建设,可以把空间规划看成是发展规划在空间的落实。所以,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二者应相互密切配合,彼此衔接协调。如果能将各方规划力量组合在一起,统筹规划,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跨省市和跨县市的区域规划管理问题较多。整合规划力量,调整规划机构,明确分工合作,加强全国和区域空间规划,已经提到重要议程。
记者:从行政设置上看,三大部委“平起平坐”。怎样整合?
胡序威:建议在下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在国家和省市两级政府设立综合性的规划委员会,统一负责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的综合协调管理和实施。除承办原由发改委承担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长远发展战略的各项任务外,整合和充实空间规划力量,积极开展全国和区域空间规划,并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密切衔接配套。现由建设部门主持开展的全国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由国土部门主持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应共同参与全国和区域空间规划的综合协调。其规划管理机构可受各自主管部门和综合规划委员会双重领导(后者侧重于业务协调)。
与此同时,及早制定区域规划的相应法规,并对现行的相关法规进行某些相应的修改,使其相互衔接、协调整合。[采访后记]第一次采访胡序威先生是在两年前,也是夏天。胡先生的耐心、生动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遗憾的是:我的录音笔出了故障,大部分内容遗失,我只能凭记忆写成文章。
两年后再访胡序威先生,我随身携带了两支录音笔。这一次,我赶上了小区难得一遇的停电。我们交谈的区域规划话题,和那天没有空调的室温一样——“热”。
胡序威:1928年生,研究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顾问,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资深会员,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