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第一节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坚持用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巩固和加强粮食主产区地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提高优质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强化国家粮食主产区地位,明确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提高粮食播种面积。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优质稻谷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加土地复垦和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各项补贴,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奖励和粮食生产项目扶持力度。
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依托山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推广“猪(牛)-沼-果(粮、鱼、油、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重点开发特种水产、有机绿茶、特色果业、无公害蔬菜、食用菌、优质生猪和水禽等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实现区域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创建一批规模化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和培育壮大一批优质农产品出口专业基地。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推进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运储保鲜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扶持并促进特色资源农产品进行地理标志登记,强化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加大品牌整合和推介力度,培育一大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具有鄱阳湖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建立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养专业化服务人才。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加快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节水增效、有机农产品、疾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制定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全面建设省(部)、市、县(场)和批发市场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推进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分发中心、大中城市销地市场建设,严格执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专栏2: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 新增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建设标准农田、新增粮食生产用地,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实施科技提升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程,建设良种繁育基地、高产创建示范片、机插育秧与推广示范基地,推广高产稳产优质品种,扩大水稻机插面积;实施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乡级农业综合技术培训体系,建设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病虫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区域站及监测网点、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集中展示区,培育植保专业防治、农机专业作业服务组织,扶持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
● 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工程:在油菜主产县建设标准油料生产基地和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每年推广轻简高效栽培技术800万亩以上;建设150万亩油菜的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油菜机开沟免耕直播应用面积达到80%;建设50片1000亩以上病虫害防控和耕地地力提升示范区;建设油料作物病虫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区域站及监测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