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江湖工程是生态基础
昌九工业走廊是经济基础
环鄱阳湖城市群是构想基础
我省试图破解经济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2008年1月18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验区”概念的第一次出现,到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经国务院正式批复,一共是695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许多人都说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的批复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创造了“江西速度”,而其他国家战略性的规划一般需要3~5年。江西人善于创造奇迹,从上世纪80年代山江湖工程开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凝结的是数代江西人的努力。本报采访知情人士,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所走过的路程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申报的背后。
山江湖工程:还原鄱阳湖的生态基础
如果没有20多年前的山江湖工程,也就没有今天的鄱阳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要打造产粮大省的江西人开始向林、向湖要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围湖造田、毁林种粮的运动开展,对此,不少江西人仍有记忆。
“‘一湖清水’确有苦涩往事。”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回忆说,由于人口快速增长以及人为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原因,鄱阳湖流域一度出现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河道淤积、湿地面积减少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造成湖泊功能下降,作为农业大省,靠天吃饭的农民因灾害频繁而生活水平低下。
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赖南京是“红都”瑞金人。至今他都记得小时候读书,每天都要到“很远的地方砍柴,附近的山头光秃秃的,连树根都被挖出来当柴烧了。砍柴砍到了几十里地以外”。
吴国琛是第一任山江湖办的主任,是一位一路参与山江湖工程的生态学者。他告诉记者,那时的江西水土流失严重,山江湖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的19.6%。由于水土流失使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地力下降,江、湖、水库淤塞,航道不畅,水旱灾频繁,水产资源锐减。
确实,那时的江西绿色难见,秀美的江南千沟万壑,山脊裸露像被剃了头的秃子,河流和湖泊浑浊,森林覆盖率仅为31.5%……恶劣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贫困人口剧增的首要原因。在赣南,人们甚至发出“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的惊呼。江西陷入了不改变生态环境就没有出路的困境。
为从根本上打破贫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恶相报,1983年,省政府组织600多名专家对鄱阳湖及赣江流域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把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覆盖全省辖区面积97%的鄱阳湖流域视为整体,系统治理,创造性地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治理理念,这便是山江湖工程名称的由来。通过20多年的开发治理,穷山恶水换了新颜,森林覆盖率增长近1倍,达到60.3%,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2/3,鄱阳湖湖体面积增加40%多,直接带动50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
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吴官正说:世界从山江湖看到希望,江西从山江湖出发走向世界。20多年后得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