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感谢吴良镛教授的精采报告。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实现吴良镛先生所期待的城市黄金时代。下面我们请建设部副部长仇先生做主旨报告,并为我们会议做总结发言。请大家欢迎。

图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副部长 仇保兴 做总结性发言
仇部长:感谢主席先生。各位来宾、女士们,这个总结发言,既是非常严重,又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如果说容易做的话我把去年的那个总结,拿到今年来,还是管用的,那就标准化。如果艰难的话,我们就要作出一个对这次会议主要精神的总体的感悟,这是非常艰难的。我们有100多位顶尖的专家学者,发表了精采的见解。到了闭幕式,就一分钟之前,又做了一个非常精辟的阐释。意大利的大使先生,做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而且有洞察力的,对中国的问题看的比较深透的,又结合意大利的经验教训的一个演讲。光是把他们两位报告的精神加以阐述,就已经非常艰难了。但是我们还是要去尝试。
文化实在是一个意义博大精深的词语。语言史上很少有文化这样一个多种含义的词汇。翻开我们的字典,对文化的意义的阐述,有170多条。我们选它其中的一种意义来阐述。我们说文化是人类有意识行动的纲领。城市是文化的溶剂,培养什么样的文化,就会诞生什么样的城市。而城市规划是作为引导“物化文化”的主要手段,也将随着文化复兴的需求,进行适应性改革。
首先,我们如何传承历史文化?正像当时吴良镛先生所提出观点一样:全球化正在发挥着强势文化“推土机”的功能。从而使多年的文化世界面临被推平的危机。“千城一面”、“风格雷同”的城镇,正在发展中国家泛滥成灾。这不是一个中国出现的现象,而是整个世界多年文化面临的危机。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村镇的风貌特色,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是地方建筑风格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的结合,是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的统一,是当地民众的凝聚力的载体。
如果说,西方的城镇、古代的城镇以教堂为中心。那么中国的城镇经常以祠堂为中心。所以,传统的风貌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一个组成部分。绚丽多姿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不仅镌刻着先辈们的勤劳、成功与辉煌,也铭记了他们的辛酸、痛苦与挫折,从而成为后人汲取传统智慧的营养基,而且也日益成为当地世世代代增值的“绿色财富”,在不增加资源、能源消费的条件下,促进了当地百姓的富裕和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交流。
在城镇化、机动化、工业化和全球化汹涌而至的今天,珍惜、保护和弘扬这些属于全人类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成为我国每一个规划、建设和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我们既迎来了吴良镛先生所说的城市文化的黄金时代,但是我们也迎来了保护这些文化、弘扬这些文化的历史重任。这无比艰巨的、充满挑战。我们需要在这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
首先,多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城市的层面,我们要强调“拓新城、保古城”来缓解古城、旧城功能部分重叠、疏散人口的密度,防止开发性破坏。
我们有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一个巴黎为代表的方式的建设,沿着巴黎的中轴线,我们看到了整个历史文脉的延续、继承和发扬。在巴黎可以看到新建筑,但是它局限建筑在老的房子的旁边,而不是弥漫于整个老城。所以这样,绕开新建筑到老的房区。新旧之间相互不干扰,而且交相辉映。所以,顺应刚才吴良镛先生的号召,在老城保护方面,我们确实要倡导:整体规划、拓新留旧;积极保护、有机更新;传承文脉、形成特色。这24字,是我刚才从他们两位讲话中获得的灵感。
但是在中国,许多城市建设者忘记了这些基本的元素。我们一个反面典型,就是在相当多城市里面,在古老的历史建筑旁边,树立了高高的大楼。紧接着把原有非常珍贵的,或者说仅有的历史片区用推土机夷为平地,然后获取高额的房地产利润。
规模较小的历史文化城市、历史名镇、名村应采取非地方传统特色建筑不建、原传统建筑不拆、有违本地传统风格的建筑逐步改造等方针来确保城市、镇、村整体风貌的完整统一。
记得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黄山去视察时,曾说过,黄山作为20万人口的小城市,完全可以所有的规范建筑都可以保留,所有的新建建筑都必须带有规范建筑的符号。所有的奇形怪状的高楼大厦,逐步的进行改造,大概只有不到9座。如果坚持这样做,我相信10-15年的时间,一个充满特色,具有地方风格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名城,将于黄山脚下诞生。
在街道层次:落实“紫线”管制,设立风貌协调区,倡导有机更新,切忌整体拆平重建,防止新建建筑和街道的尺度风格与保护区的严重对立冲突、割断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城区基本肌理的丧失,促进地方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
我们有比较成功的办法,就是保护。但是我们有许许多多失败的教训。比方说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大明湖,居然有高架桥从湖面上砌过,就像一个漂亮的脸蛋被刀子划破了一样。
在建筑层次:属“文保单位”的建筑,应贯彻全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等基本原则,尽量采用“延年益寿”的办法进行修复;属一般历史建筑、优秀近代建筑也应遵照修旧如旧、继承和尊重原有风格特征的原则进行修缮。
当一个历史估计的周边环境焕然一新,变化巨大的高楼大厦,变成巨大的草坪时,建筑本身的文化信息,就已经荡然无存了,谈不上整体性。在城市的近郊层次:因城市是“自然与人工构造物的复合体”,应尽量保留“山水形胜”的基本地理格局。着重保护江河、湖泊、海岸线、沼泽湿地和山体植被等自然斑痕,使自然风光与文化特色交相辉映,使城市的天际线与山水景观融为一体。在管理体制方面:强调派驻规划督察员、编制与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贯彻“四线”控制、落实奖罚措施。所有的古建筑区城市的风格,一旦消失,重建的建筑一文不值。就像我们家有一幅历史古画,一旦变成现代的水墨画,水彩画,就变得一文不值。但是我们天天在重复的做这样的蠢事。
二、倡导生态文化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城市面积只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但却消耗着75%的世界自然资源,产生着占世界总量75%的废弃物。正因为如此,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沃特·恩道曾经感叹:“城市化极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所以,未来会怎样就取决于我们当今的所作所为。”
这句话对中国人来讲,没有起多少的作用。因为我们正处在城市化定型的阶段。怎么样的城市化结果就意味着消耗多少资源,就意味着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敬天、顺天、法天、同天的原始生态意识,天人同物、天人相副、天人一体、天人同性、天人同理、天人合一等生态文化思想指引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耕国家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霜雪雨。如果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和协调自然”的话,中华民族应该是世界上崇拜自然历史最长的民族
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间,深深的烙刻着印记,是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仅仅几十年时间,因为盲目追随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之道”,使众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能源浪费、资源枯竭、物种消亡、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困境。
无数早已成为遗址的古代城市和文明都在以史实对人类浪费行为的后果作出了注解。但当年走上环境和经济不可持续而泯灭的早期文明,基本上都是孤立的。在今天日趋一体化的、相互依赖的全球化时代,如果我们面临文明的衰落,那将是共同的。
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气侯的变化是我们全球人类的共同的敌人,在人类历史上,直到现在,我们所需要的是全人类的团结、是全人类的奋斗,才能赢得与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和谐相处、才能为我们的子孙万代创造一个继续生活的空间。我们回顾,在1977年的时候,国际建协在南美洲签署了《马丘比丘公约》。当时就指出,世界上除了西方的理性主义以外,还有一些众多的门类。他们在延续着,他们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当银匠帝国在1000年轰隆倒台的时候,实际上在它的废墟之上,我们很惊讶的发现,当时他为了延续自己的民族的生命,曾经发展出用城市的污水来浇灌农作物的这样一个精巧的灌溉机制。但是由于人类和自然的双重灾害,大自然仍然没有容忍这样一个古代灿烂的文明的生存。从远古“道法自然”的人类聚居地,至中世纪以城堡为中心的城镇,再到100年前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半个世纪之前的“新城运动”,人类从未中断让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梦想。今天,人类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应从这个被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入手,正因为城市代表了人类作为地球的统治物种所有想象力的恢弘巨作。全球生态危机和气候变化实质上是始作俑者——城市的生态危机。生态城市(eco-city)由此因运而生了。
在中国,我们需要观念的转变。任何城市都有“生态”、“绿色”的成份,只不过份量不同而已。可持续性是节约和浪费之和,当城市各种资源浪费趋为“o”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趋于无穷大。以“生态文化复兴”为行动纲领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应该成为正处于城镇化高潮期的我国城市规划建设者的指导总则。
首先,我们应该着眼坚持紧凑的城镇用地密度和倡导不同性质用地的混合布局。因过分接受《雅典宪章》功能分区影响的我国规划者们,更应主动承担推进城市土地混合使用的重任。只有注重土地的供给需求,我们才能谈得上保持城市多样性、保持城市交通的能力、保持城市的节地、节水等等。
其次,我们还应该着眼于创建方便市民交通的城市,而不是汽车型城市。上世纪60年代,英国规划师布切南(maloolm bughana)为发达国家规划师敲响的“不能让城市只见汽车不见人”的警钟,也值得我国同行们所警惕。 “交通” 是一种城市稀缺的公共资源,应该通过编制和实施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来更公平地进行分配。保持和延伸城市的自行车、步行道和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应成为所有城市追求“生态化”的首选行动。
正像我们刚才《北京宣言》讲的那样,如果我们把城市的规划来保护普通的市民,尤其是关注贫困的市民、处于边缘化的市民。我们首先应该在城市攻坚的分配上,为他们留出充分的余地。
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规划都是我们这些拥有小汽车乘坐权的人们所留出的。一辆小汽车实际上是等于七辆自行车所占的空间,等于20个以上行人所占的空间。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所有城市里面,都应该保持和延伸城市的自行车、步行道和公共交通优先。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所有城市追求生态化的首选系统。在我们的会议的路上,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我们首先有两个p在层面。这就是英文()当我们的城市规划为所有的人士,我们的城市规划才是全体市民的规划。在城市中逐步增加“行人可进,自行车可通,而耗能污染车不可进”的绿色区域或步行街。相信这种新的“生态产权”可与文艺复兴前的“私有产权”一样会带来革命性的社会变革。
西方的资本主义西方的世界在挣脱奴隶制的过程中,人们以“风可敬、雨可敬、王公贵族不可敬”的这种防御性的私有产权为手段,发展为新工业世界。现代的生态文明,有一种召唤。我们既然认定人类与地球应该作为一种平等共处的关系。我们就应该认定这种生态的产权应该与自然友好的方式来划定一些区域,不能任凭高污染加剧。从“绿色建筑”甚至“绿色家电”开始,追求城市结构每个层次的生态化和“绿色化”,以实现建筑和城市建设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生态环保的实际效应。尽量从源头对污染物进行减量化并净化处理。
总之我们在城市建设中间,应该学习古老的农耕文化,当我们古老的农耕文化,在人类延续数万年的时候,扮演着一种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循环利用,我们才可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基本的循环经济模式。但是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给人类带来舒适的家园的同时,但是使一切的物质、一切的资源都变成了不可循环的。这就违背了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存原则。这些都值得我们在的城市建设里边加以反思和纠正。
无论是新城建设,还是旧城改造,都要贯彻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原则。推行分布式能源计划,将可再生能源应用与建筑一体化,从而使用能的基本单元成为能源产生之源泉。
我们有众多零排放尝试的方案。这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辉煌的梦想。我们不仅有试验项,我们在中国还实施“芬兰计划”。我们还有瑞典援助的生态城镇的计划。
当然外国人、英国的英国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 + partners)最近为阿布扎比设计一座名为“马斯达”(masdar)的新城,它将是世界上第一座“零碳城市”(zero-carbon)和“零废物城市”(zero-waste),是一座无车的(car-free)带城墙的城市(walled-city)。在城市周围的土地上,将建设光电发电厂、风力农场、光电农场、研发基地和种植园,整座城市将完全能够“自我维持”。
这些梦想虽然遥远,但是它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零排放的城市,是我们人类为之奋斗、值得为之奋斗的必然的趋向。城市如同生物——输入能源、原材料、排出废物、废水。城市决策者们应该将城市看作为某种生态系统,尽可能学习大自然,推进循环经济,回收利用垃圾废水,减少废物的直线性排放。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保护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修复城市生态;在城市中尽可能多地栽种树木,保留永久性的农地,推行建筑的立体绿化和公共场所的绿化,并尽可能将所有零星的绿点、线连结成生态网络,尽量形成人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的场所,增进城市的物种多样性。在一切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建造和运行的过程中,推行“四节一环保”的原则。建立以必要基础设施达标城市、园林城市、节水城市、绿色交通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人居奖和生态园林城市等逐步替进的台阶式城市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城市政府的改造步伐 。
我们的指导方针,就是让我们原来绿色分量不足的城市,逐步的改造。来朝向真正的生态城市。在每个过程中间,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给予信心,当然也给予奖惩。
三、弘扬创新文化。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更是现代城市最重要的精神。城市是被创新、改革的对象,也是人类创造力勃发的温床。人类很大部分的知识和科技创新都来自城市化所致的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等集聚效应;
城市是被创新改革的对象。城市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当我们看到楼兰古城的湮灭,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就会回忆起这些先辈们,他们尽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他们的城市就因为创新能力不够,就因为遵循了一种守旧的思想。正式因为缓解了创新,就是因为尝试做了一种生态系统,它不够多样性。它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它不够具备应对外界自然挑战和自身应对挑战的条件。所以,它被历史淘汰了。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勃发的(听不清)人类在很大部分,可以说绝大部分自身的科技优势,都来自城市化所致的规模效应、专业化分工等积聚性。我们创造这么一个平台,是1500人热心于中国文化复兴的学者在一起建造的。这就为无数德新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解决日趋严重的城市问题需要创新。只要坚持弘扬创新文化、更新观念,城市有可能不仅不是问题,而且还可能为解决当前一系列难题的途径。
全球化意味着将对财富和资源的重新分配。任一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机遇取决于其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进入网络“节点”的城市将会获得新的财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不注意创新文化的培育,将会因边缘化而失去原有的地位。现代产业的“微笑曲线”结构将导致城市间贫富的鸿沟进一步明确,主动抢占创意、研发和文化等新产业领地的城市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所谓工业化时代的时候,研发和创意制造它的力度(听不清)。但是进入信息化时期,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研发和后服务这些所谓与文化产业相一致的新产业。它的力度大大高于一般的产业。
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也促使了城市休闲、食利阶层的兴起,削弱了部分市民创新、创业的动力。克服“二世祖”的游手好闲、追求物质享受,打破“小康既安、固步自封”的观念已成为当务之急。当我们三年前在广东作规划的时候,我们就真切的发现,在路上走的最慢、早上起来最晚、和早茶喝的最长,都是那些当地由于城镇化致富的农民,他们迷失了前途。丧失了他们先辈们的创业的奋斗的动力。正因为如此,虽然广州的党代会提出,要把创业和创新的地方,作为整个珠三角生活腾飞的文化氛围。
现代城市的各类创意产业包括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娱乐、软件等,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日趋明显的集聚、集群创业现象,而现有的规划方法基本上无视这一规律。
当哈佛大学的教授,在40年前就提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不是决定于所谓的富人地域。而是决定于这些毫不起眼的马赛克。这些已经被半个世纪证明了的真理,城市规划(听不清)我们要大力倡导创新文化,复兴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风尚。鼓励勇于尝试、宽容失败,强调创新创业是发展之源、富民之本、和谐之基。
所以,我在欧盟出版的一本书,我用一个副标题就是“和谐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达到和谐。我们要推行“灵活创业场所计划”,只要没有污染、噪声的排放和邻居投诉,允许市民改变房屋使用功能、降低创业成本。如果没有美国南部的,车库创业,就不可能诞生硅谷。作为地少人多的新加坡,也颁布了以可以在任何地方不妨碍居民的情况下()。充分保护和利用城市“工业遗产”,将大批工业厂房“退二进创”,改造为创意产业和艺术工作者集聚的场所。顺应“集群”发展趋势进行科技园区的选址和规划设计,尽可能以创业大楼和孵化创新中心来替代低建筑密度的“园区” 。
实践证明,通讯方式的变革与技术创新、创意产业的发展存在正相关的效应。加快通讯网络与因特网的升级换代以及降低收费等措施,都能促进城市的创新水平和创业成本的降低。总之,此类设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应在城市规划管理中有应有的地位并给予实际的支持 。
我们还要“倡导创业型就业”是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途径。绿色建筑、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生态城市等新兴行业都为“创业型就业”提供了丰富的机遇。城市规划要适应这种发展新机遇和创业的新高潮。城市规划应成为促进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开竞争、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政策。
总之,城市——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创造物,既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众多不可挽回的破坏和不断增加的威胁,但也能为通向可持续的未来找到充满希望的道路。要在正确的文化复兴的指引下,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创建和改进人类的栖息地,把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输送给所有社会里的城市居民。首先要在更宽广的领域来看待城市文化复兴的内涵。现代文化不能只是人类的自娱自乐工具,而是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行动总则。其次要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包括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思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传承历史文化,倡导生态文化和弘扬创新文化。最后要尽快将理性的思考转变为扎实的全民行动和“法规的强制力”,及时保护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
我相信,这是我们能够把握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也是对于正处于城市化高速期的我国的规划建设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们,一次重大的考验。通过这次会议,通过《北京宣言》所达成的共识,我相信,大家已经准备好经受这场考验。谢谢。
主持人:谢谢仇部长的精采报告,我也要祝贺我们仇部长,极为成功的为我们作了这个仇部长说的极为艰巨的总结的任务。这次会议各位代表,各位来宾、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经过两天半的紧张会议,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顺利完成了一切日程,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还要对于所有为我们会议成功举办付出艰苦努力的人们,表示感谢。
现在我宣布,本次会议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