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转化成为城市设计,如果我们有了指标以后,我们每一天作为城市规划的管理体系里面,最主要是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的过程,这是我们“城市规划法”里给我们一个机会,控制实施我们的规划。实施规划,是通过一级、二级开发过程之中,我们到底有什么机会,把生态城的要求放到这个过程里面,刚才吴老师说的跟我是同样的想法,第一是规划,第二是城市设计,第三是建筑设计。我们可以把指标转化为城市设计的标准、要求。包括从各个空间,绿色面积,除了单单公共空间面积以外,除了土地平衡的数字以外,它是不是有生态指标,有没有碳氧平衡的指标,都可以落实到系统里面,包括回风道,包括最后也必须有一个方法,可以把我们的城市设计方案计算它的热导效应,在我国的绿色评估里面都要求达到最高的水平是“居住区域的热导效应不会高于郊区的1.5度”,如果我们通过模拟,可以算出我们的热导效应减低多少,比如把1.8度的热导效应减低到1.3度,这些都可以计算,我们有工具可以做。问题是所有这些工具的使用,到最后都可以评估,都可以说到底城市设计方案是怎么表现的,这些都不说了,最关键的是它可以量化,能源可以降低,还可以算出来二氧化碳降低多少,比如减低70%二氧化碳排放,这些都是工具,如果把所有的指标工具下一步从城市设计,我们有评估工具,最关键的是目前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实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说,指标必须可以转化成为空间规划的指引和规范,才可以给我们规范管理人员每一天用得到。如果每个生态城的设计和规划都是一个特别的案例,都是由于特别的政策才推动的,整个生态城的规划理念是没有复制性的,你需要复制整个生态城的管理制度,它必须融入到目前生态管理的手法和整个制度里面的一部分,每一天都有一些工具去做,才可以有复制性,如果每一天做生态规划都是特殊案例,它的推广性有限,这不是我们应该去了解的。所以,我们觉得从宏观的指标系统总体规划,控规和修规,每一个运营管理,我们越是微观,越需要很具体的工具,帮助我们去管理,帮助我们去评估,每一个地块到底有没有满足到我们宏观的理念,越下来,我们管理的目标从宏观到微观,实际上操作性越高就越困难。目前我们控规里面法定可以推动的规定性指标就这么多,如果我们在用地限制、密度、容积率等方面实施再生能源指标,你告诉我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管理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吗?很困难。可能这些是建议性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最大的矛盾,目前必须要研究和解决是控制性规划条件和指标,我觉得这是最大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实施生态城的路还是很长。
第二个最大的挑战,除了控规有限制以外,我刚才说过,实施管理都是通过一级开发、二级开发这两个阶段,通过管理这两个阶段里面的条件,我们可以实施很多,我们做规划最后达到的理念,但问题在一级、二级开发里面,目前的做法不一定有空间,把能源的东西放进去,比如生态城达到20%的再生能源,想一想,达到20%再生能源在一级开发过程之中做基础建设、土地集中,在哪个空间可以给我们落实?目前来讲,这些空间是灰色的,不是黑白的,比如说再生能源,我们必须达到发改委和电厂等其它合作伙伴和部门有一个共识,才可以落实,还必须要到位,我才能把这些元素放到一级开发里面。包括二级开发,目前土地出让的条件里面没有很明确给你一个条例,这方面不是很明确的手段,我觉得目前来讲,必须要看在整个过程之中,在绿色,在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城,我们到底在每一天的工作里面,在我们工作的管理城市里面到底应该处理这是非常关键的。
生态城规划概念是很理想的概念,我们今天在这里就想证明,整个规划,整个城市,我们每一个人都去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的规划概念。但是生态城市规划必须要达到两个先决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可以市场化,我们到底能不能在将来五到十年大力复制生城的规划概念,其实第一个落实问题就是我们有没有把这个生态规划跟市场运作相结合,如果每一个生态城都是特别案例,都是政府特别政策,我们推广是有限的。第二,要把生态城的理念融入到详细规划里面,最主要是城乡规划管理系统里面,必须有一套东西,我们所有的规划管理人员都要明确,我们用这些手段,去推动节能减排等,在规划层面去推动,满足这两个大前提,我们才有明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