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 >>媒体报道 >>
 
“灾后重建与防灾减灾”成城市规划热点话题

时间:2008-07-02  来源:文汇报  作者:吴越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日前在廊坊举行的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上,中外有关方面的学者和官员、包括刚刚从震区第一线返回的规划专家,围绕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与城市的防灾减灾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特大灾害凸显人与地的矛盾

首批随建设部规划司进入汶川地震灾区的规划专家之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规划所所长尹强解释了为何这次地震特别巨大,其破坏程度远远超过当地所有建筑原有抗震设防烈度,但同一地震对不同地区造成的主要损害原因却不相同。

“绵竹、什邡的几个平原镇和九龙、遵道、汉旺、洛水等镇受损的原因,纯粹是地震引发的房屋倒塌;汶川县城和山区小乡镇重大损毁,是因为交通救援受阻;损害最严重的乡镇都是几个灾害因素叠加的结果,如北川县城,它的损毁既有房屋倒塌,更主要的是大规模的地质滑坡和崩塌。”

他不由提高了音量:“为什么一个小小山沟城镇,却高密度建设?产业在不该建的地方布置,引发大量人口在狭小地区范围内的不断集聚,无形中加大了城镇的安全风险。”

这个沉痛的问题,滤去了会场上所有其它的声音,“特大灾害凸显我们必须重视解决人与地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地质条件不稳定地区,人与地关系是主要矛盾。”

尹强说:“实际上,汶川特大地震是两个灾害,第一次是‘5?12’14时28秒,第二次是‘5?12’14时28秒以后至未来10年间。”

“尤其要注意的是,重灾区的次生灾害将进入新一轮的高发期,震后5年内,重灾区滑坡灾害将十分严重,尤其在雨季。震后10年内,强震区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将进入高度活跃期。此类灾害将是制约灾区重建的严重灾害。”

“重建规划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法定规划,是带有一种应急、修复、投资、复兴、政策性质的兼指导性和操作性的规划。重建规划指导思想要旗职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已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条血的教训!”

恢复和重建产权关系至关重要

灾后重建的目标是什么,要点是什么?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的看法别树一帜,他说:“个人财产的再登记和确认,应当是比城市的物质规划更优先的工作。而如果不注意产权重建的关系,灾区人民将遭受第二次灾损。”

赵燕菁认为,在当年的唐山,几乎所有的财产,包括家庭使用的家具都是“公家的”,因此,财富的损失,基本上全部可视作“国家”的损失;30年后今非昔比,当前,居民和企业法人积累的财产,占了城市社会财富总额的很大部分。居民拥有的不仅是土地上的实物,同时也购买了与土地紧密联系的公共服务。

“震后土地上的实物可能彻底湮灭,但土地本身和公共服务的契约关系并不会自动灭失。如果随意取消附着在土地上的财产收益权或废止原有的产权契约,对于居民和企业造成的二次物质损失,不在震灾直接的物质损失之下。对于像地震这样的天灾而言,除了生命损失之外,最大的财产损失就是原来社会上各种交易和契约代表的财产以‘不可抗力’为由导致的灭失。”

“对当地政府来讲,切莫忽视尽快确认震前地方政府的各种契约关系。如果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市场的契约和承诺依然坚定有效,社会的诚信制度和信用等级将会大幅提升,其价值将远超任何救济和补偿,哪怕救济品的实际价值高于原来损失的价值。”

“因此,个人财产的再登记和确认,应当是一个比城市的物质规划更优先的工作。它为下一步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微观基础。一旦经济微观主体的财产得以恢复,个人就可以重新成为社会经济链条中有意义的主体。台湾 ‘9?21’大地震的重建经验表明,灾后重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幸存者的参与。微观产权的重建是灾民参与灾后重建的基础。”

重建莫忽视灾民心声

同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我国的邻国日本也是地震多发国家。在汶川大地震后,日本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取得的先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参考。在论坛上,来自日本的多位学者和政府官员首先都向汶川大地震中的死难者表示了哀悼,才开始主题演讲。

“13年前,日本发生了里氏7.3级的阪神大地震,造成6433人死亡。我当时就在灾区,既是灾民,也参与制定了重建计划。”日本国土交通省都市地域整务局街路科长松谷春敏在他的演讲中说,日本在阪神大地震后的主要思路是“防灾”,即预先做好灾害时的准备。“第一,营造社区总体的支援架构;第二,受灾前对于防灾上的弱点要取得共识,编制受灾预想图;第三,完善防灾志愿者的活动环境;第四,建立地方公共团体的相互支援体制,并实施训练。”

东京大学教授小出治则结合日本历次大地震的灾后重建经验提出三点提醒:一,灾害是使当地社会发展加速或减速的转折点,制订重建计划时首先应该考虑地方经济因素;二,重建不是简单的复原,而可以说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辅助线”,应该考虑在复原中加入什么样的因素使城市更加安全和具有远景;三,制订计划是地方政府做的事,但其中容易忽略灾民的想法,实质上,灾民长期处于非日常的状态,政府不仅应该设法使他们的生活步入正轨,还应把他们的心声体现在重建政策上。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灾后重建与防灾减灾”成城市规划热点话题 的资料
· 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 [2013-08-15]
· 24个省会规划新城 总面积超4600平方公里 [2013-08-15]
· 时事评论:中国不宜建大量小型工业城市 [2013-08-15]
· 中小城镇建设难题:把好气象灾害防御关 [2013-08-15]
· 勿“挡海”不“遮山”如此城市规划很人性 [2013-08-15]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